歐陽修,號醉翁,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以其多方面的才華鶴立于同時代的文人中,其光華始終超越群星。”隨著總臺大型文化綜藝節目《宗師列傳?唐宋八大家》熱播,歐陽修的形象躍然屏幕、深入人心,家喻戶曉。
從節目中我們看到歐陽修的成長軌跡。他出身寒門,四歲喪父,由母親鄭氏含辛茹苦拉扯大。沒有錢買紙筆,鄭氏以沙為紙,以蘆荻秸稈為筆,教導歐陽修在沙子上寫字,教兒子讀書。而歐陽修自幼好學,家里沒書,就借別人的書抄寫。一次兒子一夜未歸。母親著急,第二天在鄰家雜物間找到兒子,要痛打時,歐陽修說出實情:鄰居允許他來看書,在敝筐貯故書壁間,讀到韓愈的《昌黎先生集》,覺得“韓氏之文之道,萬世所共尊,天下所共傳而有也”,因而愛不釋卷、忘記歸家。一個珍惜時光熱愛讀書的少年形象脫穎而出。
《宗師列傳?唐宋八大家》節目中母親鄭氏的形象刻畫得堪比孟母,教導兒子正直做人、正直做事、心系天下。特別是當歐陽修遭到貶謫到滁州的時候,鄭氏鼓勵兒子一定要振作起來。從此,歐陽修有了“進不為喜,退不為懼”的處世之道,更加充分接近百姓、了解人民的疾苦,制定出“寬簡”的惠民政策,讓百姓安居樂業。百姓樂了,歐陽修也樂了,才揮筆寫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熒屏上鄭氏慈母的形象,令人溫暖、令人敬仰。節目藝術彰顯了在鄭氏教導下歐陽修逐步成長為棟梁之材。
古人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而歐陽修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確實做到了不朽,垂范千古,為后人敬仰,成為我們今天學習的榜樣。
從立德來看,歐陽修愛惜人才,甘當伯樂,對真才實學的人才,竭力推薦、慧眼識英,創造了“千古第一榜”的佳話。這一榜的進士,有三位名列“唐宋八大家”,蘇軾、蘇轍、曾鞏。“北宋五子”占了兩位:張載,程灝,并有九人后來官至宰相。歐陽修讓一大批當時還默默無聞的青年才俊脫穎而出,后成為文學巨匠,名垂后世。包括張載、程顥、呂大鈞、包拯、韓琦、文彥博、司馬光等都得到過歐陽修的激賞和推薦。“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歐陽修的門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攜而名揚天下。所以,歐陽修堪稱“千古第一伯樂”。
《宗師列傳?唐宋八大家》節目中,有一場重頭戲。歐陽修要改革科考制度,因為像好友梅堯臣這樣的大文豪居然五次科考不中,令四十二歲的梅堯臣心灰意冷。街上一位考了二十多年不中的學子瘋了,當眾撕書,放言“讀書何用?”歐陽修的得意門生曾鞏也屢試不第。四六對仗的駢體科考文不僅助長了華麗且詰屈聱牙的形式主義文風,更遏制了有才華的人杰。因此,“輕詩賦、重策問、黜浮華”的科舉改革,勢在必行。但是,新政失敗,歐陽修不得不等待時機。到了他擔任主考官、梅堯臣任副考官時,他和梅堯臣決心以此次科舉考試為契機,力糾文弊,為大宋選拔一批言之有物的人才。他不怕挨罵。放榜的時候,自大狂妄的“太學體”的考生們發現沒有中榜,紛紛鬧事。“太學體”的領袖劉幾,更是厲聲質問歐陽修。但是,歐陽修坦然指出“天地軋、萬物茁、圣人發”太學體的弊端,批曰:“秀才辣、試官刷”,他勸眾生當官是要為社會為鄉里做貢獻而不是求自己的功名。歐陽修的科舉改革得到了宋仁宗的堅定支持。面對歐陽修堅持的文風改革,劉幾改過自新,更名劉輝,重新參加考試,并獲取了功名。“天下第一榜”這場重頭戲,是該節目的中心看點,更是活化了歐陽修的風骨。
歐陽修一生宦海沉浮,曾三次遭到貶謫,卻沒有頹廢,淡泊名利,無欲則剛,不隨波逐流。即使身居高位,他始終保持人格尊嚴,堅守大節,體現剛正不阿的自我人生價值,對習慣勢力和庸俗無聊的生存狀態進行抵拒,對社會責任勇于自覺擔當。其崇高之品德,始終是后人、特別是今天的我們效仿和學習的偶像。
從立功看,歐陽修為官,勤政廉潔,他主張除積弊、行寬簡、重農節用。《宗師列傳?唐宋八大家》節目中,表現了歐陽修的政績。面對北宋積貧積弱現象,歐陽修推崇富國強兵,愛護農民,主張“豐財積粟”。并積極參與革新,提出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以實現國計民生的繁榮與安定。歐陽修的為政之道強調根據年景的不同調整政策,如在豐年減少干擾,讓民眾安居樂業;在災年則開源節流,賑濟窮人。他的這些理念和實踐,對于當代的為官者仍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從立言看,《宗師列傳?唐宋八大家》節目表現了歐陽修大力提倡言之有物、簡而有法和流暢自然的文風,反對浮糜怪癖晦澀,“所謂之文,必以道俱”。歐陽修一生寫了500余篇散文,有政論文、史論文、記事文、抒情文和筆記文等,各體兼備。他的散文大都內容充實,氣勢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暢婉轉的藝術風格。《朋黨論》、《新五代史·伶官傳序》、《與高司諫書》、《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瀧岡阡表》、《秋聲賦》等,都是歷代傳誦的佳作,開一代文風。
節目重點再現了他寫《秋聲賦》的情景,歐陽修時年五十三歲,雖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艱難、老友紛紛離世、故心情苦悶,乃以“悲秋”為主題,抒發人生的苦悶與感嘆。全文以“秋聲”為引子,抒發草木被風摧折的悲涼,延及更容易被憂愁困思所侵襲的人,感嘆“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對人生不易的體悟。全文立意新穎,語言清麗,章法多變,熔寫景、抒情、記事、議論為一爐,顯示出文賦自由揮灑的韻致,展現了秋天的獨特韻味和深遠的意境。
《宗師列傳?唐宋八大家》節目中楊雨、歐陽俊兩位專家和撒貝寧一起組成文脈探訪團,古今穿越,走進歐陽修的生活環境,與歐陽修對話,通過情景再現,讓歐陽修和他的經典作品“活起來”。歐陽修曾說過:“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馬上、枕上、廁上。”他珍惜時光的精神,令人稱道。
通過文脈探訪團的探訪、點評和解析,我們了解到歐陽修還寫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詞,畢生創作詩歌800余首,代表作有《戲答元珍》等;詞200多首,代表作有《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生查子·元夕》等。他的政治詩歌敢于揭露矛盾,同情民眾,鞭撻如狼似虎的貪官污吏,深得老百姓喜愛。歐陽修的詞以抒情為主,感情婉轉纏綿,真摯沉厚,清疏雋永,令讀者回味無窮,當時在詞壇上與晏殊相提并論,世人并稱“晏歐”。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皆是被千古詠誦的佳句。歐陽修還善于論詩,在《梅圣俞詩集序》中提出詩“窮者而后工”的論點,對當時和后世的詩歌創作產生過很大影響。他的《六一詩話》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話。歐陽修史學成就較高,除了修定《新唐書》250卷外,還撰寫《五代史記》(《新五代史》)。金石學方面《集古錄》是現存最早金石學著作。農學方面,撰寫《洛陽牡丹記》是歷史上第一部有學術價值的牡丹專著。歐陽修不愧是曠世全才。
“如歐陽修者,何處得來?”歐陽修從寒門孤兒到一代“文忠”,雖然人生之路坎坷崎嶇,但是他始終以“但民稱便,即良吏”為原則,寬簡便民,為民為國盡心盡責。他大力倡導詩文革新運動,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義文風,取得了顯著成績。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創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比肩唐代的韓愈。“功名事業三朝相,道德文章百世師”,這是北宋最勤政的仁宗皇帝趙禎對歐陽修的高度評價。
像歐陽修這樣的杰出人才確實難得。“天下之治,必與眾賢共之也。”唯有人才如群星燦爛,才可創造盛世的輝煌。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而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今天,新的時代正在大聲呼喚新的歐陽修們再次涌現!這也正是總臺《宗師列傳?唐宋八大家》的意義所在。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