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經濟報記者 劉海林 通訊員 馮靜錚
在安陽縣北郭鄉龍鳳村,提起張合群的名字,鄉親們總會豎起大拇指:“他是咱老百姓的‘健康守門人’。”這位退役軍人出身的鄉村醫生,用16年的堅守,書寫著“退役不退志、醫者有仁心”的動人篇章。
卸甲從醫,守護鄉土安康
1983年出生的張合群,2003年帶著對軍營的向往入伍,2006年8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2008年退役還鄉。脫下軍裝,他換上白大褂,在家鄉開辦了北郭鄉第一衛生室。“部隊教會我責任與擔當,如今我要把這份擔當獻給鄉親。”他是這么說的,更是這么做的。
診所墻上,“隨叫隨到”四個大字格外醒目。無論暴雨傾盆還是零下嚴寒,只要電話響起,他立刻背起醫藥箱奔赴患者家中。村里留守老人多,他便定期上門巡診;遇到行動不便的病人,他二話不說俯身背到診所。“張醫生比親兒子還貼心。”70多歲的樊大爺感慨道。
醫者仁心,甘守清貧歲月
在張合群的診室角落,有個泛黃的紙箱格外顯眼——里面是16年來累積的賒賬病例,壘起來足有30公分高。村里五保戶王好軍患腰腿疼病多年,每次看病抓藥都是全免;孤兒馬可(化名)不僅看病全免,連去別的醫院住院的錢都是張合群墊付的。16年來,他為患者墊付的醫藥費有30多萬。“誰家沒個難處?先看病要緊。”他總是這么說。
有一天深夜,張合群被一串急促的電話鈴聲驚醒,接通后,只聽到電話里斷斷續續傳來微弱的聲音,他一個激靈,迅速穿好衣服,拿起醫藥箱就走出了家門。憑著多年來對相親們的了解,他大約猜到是村里王老六的愛人打的電話,王老六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他愛人一人,多年的從醫經驗,讓他有種不好的預感。可當張合群冒雨趕到時,卻發現大門反鎖,電話也無人接聽。情急之下,他只好敲開鄰居家的門,從鄰居家搬來梯子翻墻而入,這才發現患者已昏迷在地。他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并與鄰居合力將人送往醫院。“再晚10分鐘,后果不堪設想。”市人民醫院醫生的話,讓王家人至今想起仍心有余悸。“多虧了張醫生,他是我們全家的恩人啊!”王老六眼含熱淚,激動地說。
初心如炬,詮釋黨員擔當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主動認領"黨員責任區",每月定期為60歲以上老人免費體檢,為留守兒童建立健康檔案。疫情期間,他背著噴霧器走街串巷消殺,自費購買中藥包并挨家挨戶發放,在村口卡點一守就是三個月。"我是黨員,更是退役軍人,關鍵時刻就得頂上。"他常說。
張合群家的大門從不落鎖,他說:“門敞著,鄉親們的心就踏實。”診室里,他胸前的黨員徽章和身后“醫者仁心”的牌匾交相輝映,見證著他的信仰與堅守。
為了不耽誤鄉親看病,他吃飯時把醫藥箱放在桌邊,電話一響立刻放下碗筷;忙起來顧不上吃飯,就啃口干糧對付;深夜出診歸來,干脆在診室支張行軍床湊合一晚。“當兵時保家衛國,現在守護鄉親健康,這都是我應該做的事。”他的臉上掛著淡淡的笑意,樸實地說。在他的診室里,密密麻麻掛著數不清的錦旗,這是患者發自內心的聲音,也是患者對他最大的獎賞。
從“橄欖綠”到“天使白”,變的是身份,不變的是為人民服務的赤子之心。張合群用腳步丈量著鄉村的每一寸土地,用仁心溫暖著每一個病患。他是鄉村振興路上的一盞明燈,照亮著鄉親們的健康之路。他用青春和熱血書寫著一名退役軍人老黨員無悔的初心使命和責任擔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