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墨君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閱讀前請點個贊,點個關注,主頁有更多你喜歡看的內容)
航母戰斗群的意外折損
2025年5月19日,美國防務官員證實,美國海軍"哈里·杜魯門"號航空母艦(CVN-75)已結束在中東地區的部署任務,離開紅海水域轉駐地中海。
這艘造價高達45億美元的核動力航母在為期8個月的部署期間,不僅參與了打擊也門胡塞武裝的軍事行動,更因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故損失了三架F/A-18E/F"超級大黃蜂"艦載戰斗機,每架造價約6000萬美元,總損失達1.8億美元。
"杜魯門"號此次部署可謂命運多舛。
早在2024年12月,隸屬于該航母戰斗群的"葛底斯堡"號導彈巡洋艦就在紅海水域誤擊落一架"超級大黃蜂",美軍將此事定性為"疑似友軍誤傷",但拒絕透露更多細節。
這起事件似乎為后續一連串事故埋下了伏筆。
連環事故的技術與人為因素
2025年2月中旬,"杜魯門"號在地中海水域埃及塞得港附近與一艘大型商船相撞,導致艦體受損,被迫前往海軍基地維修。
這起碰撞事故直接導致時任航母指揮官被解職。
專家分析,此類碰撞事故在現代航母作戰史上極為罕見,反映出艦員疲勞、訓練不足或指揮系統存在缺陷。
更為戲劇性的事故發生在4月28日,一架"超級大黃蜂"在航母甲板上被牽引移動時,因艦艇緊急規避胡塞武裝火力而進行急轉彎,導致戰機失控墜海,連帶牽引車一同沉入紅海。
美軍事后僅承認一名水手輕傷,卻對是否打撈戰機含糊其辭,外界推測這架價值連城的戰機可能已永久"失蹤"。
5月6日,就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與胡塞武裝停火的當天,"杜魯門"號再遭打擊——一架返航的"超級大黃蜂"因尾鉤未能鉤住阻攔索而墜海,飛行員與武器系統操作員被迫彈射逃生。
美軍解釋為"攔阻系統故障",但未說明是機械問題還是操作失誤。
戰略部署與作戰實效的落差
"杜魯門"號航母戰斗群原計劃部署在美國第六艦隊行動區域,主要支持歐洲和非洲方向的海軍力量。
然而2024年10月巴以沖突爆發后,胡塞武裝開始襲擊紅海航線上的以色列關聯船只,迫使美軍調整部署,將"杜魯門"號投入對胡塞武裝的打擊行動。
美軍于2025年3月15日正式發起打擊胡塞武裝的軍事行動,共投入"杜魯門"號和"卡爾·文森"號兩艘航母。然而作戰效果備受質疑。
美國保衛民主基金會伊朗問題專家塔萊卜盧指出,難以評估美軍行動在多大程度上削弱了胡塞武裝的軍事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胡塞武裝在遭受打擊期間也不斷宣稱擊中了"杜魯門"號航母戰斗群的目標。
美國中央司令部通常不直接回應這些聲明,而是通過社交媒體展示航母正常運行的畫面,試圖證明艦艇未受損傷。
這種輿論戰反映了現代混合戰爭的特點——軍事打擊與信息戰并行。
停火協議與戰略困境
2025年5月6日,美國與胡塞武裝達成停火協議,這一決定令以色列措手不及。
就在同一天,以色列仍在對胡塞武裝控制區進行大規模空襲,而胡塞武裝則明確表示將繼續打擊以色列目標。
這種外交上的不同步暴露出美國中東戰略的混亂與矛盾。
隨著"杜魯門"號撤離,目前美軍在中東地區僅部署"卡爾·文森"號一艘航母。
分析人士認為,三架戰機損失、多起事故頻發,加上作戰效果不彰,可能是"杜魯門"號提前結束部署的原因。
美軍雖強調"航母仍具備完全作戰能力",但連環事故無疑暴露了人員和裝備的疲態。
深層次問題與未來挑戰
"杜魯門"號此次部署暴露了美軍多個系統性問題:
人員訓練不足?:從友軍誤傷到碰撞事故,反映出艦員專業素養下降
裝備維護問題?:阻攔索故障等技術缺陷頻發,顯示維護體系存在漏洞
作戰節奏過快?:長期海外部署導致人員疲勞,影響判斷力和反應速度
戰略目標模糊?:同時應對歐洲、非洲和中東任務,導致力量分散
這些問題的背后,是美軍全球部署需求與有限資源之間的矛盾。
隨著"杜魯門"號即將返回弗吉尼亞州諾福克母港,美國海軍勢必要對此次一連串事故進行徹底調查并追責。
但更根本的是,美軍需要重新評估其全球威懾戰略與實戰能力之間的落差,否則類似的"航母神話破滅"事件可能再次上演。
#子墨君一軍事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