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遲等不到中方邀請的特朗普,還是決定要用老套路來讓中國主動“服軟”,但他這次仍然不可能成功,為什么這么說呢?
當地時間5月19日,特朗普陣營主導下的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組織了一場公開聽證會,討論是否對來自中國的港口起重機加征最高可達100%的懲罰性關稅。這場會議表面上是技術性的議題,其實就是于對中方遲遲未發出訪問邀請的報復行為。
特朗普在對華政策上一直以“強硬”自居,試圖通過加征關稅迫使中國做出讓步,但現實卻是中國并未因此屈服,反而通過“內循環”加快了國產替代進程,而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卻對美國自身造成了嚴重反噬,消費品漲價、農業出口受阻、制造業成本上升等一系列負面效應。
對此在近期的一次采訪中表示,他非常期待訪問中國,然而中方對此始終保持沉默,沒有發出任何正式邀請,這顯然讓特朗普感到不爽,甚至有些“被冷落”的挫敗感,于是這場聽證會就成了他發泄不滿的地方。
特朗普打著“振興美國造船和港口制造業”的旗號,想要對中國的港口用大型起重機加征100%的關稅,以此作為“貿易保護”措施的一部分,但這一提議剛出來,在場的專家就表示反對。
美國港口協會的代表指出,目前全美90%以上的集裝箱港口均使用中國產起重機,而這些設備多數采用長期采購計劃,涉及多年周期和高額預算,一旦征收高額關稅,將造成采購延期、財務失衡,甚至部分港口項目中斷。
而且自1980年代起,美國本土早已停止生產港口大型起重機,即便今天想要重啟生產鏈,從技術圖紙到供應鏈整合,從熟練工人到質量控制,也并非短期能夠處理好的。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造船業相關崗位的技能培訓周期長達數年,而美國當前的勞動力市場更傾向于科技和服務業,年輕一代對制造業崗位的興趣持續下降,港口起重機這樣的高精尖設備也需要復雜的供應鏈支持,而美國在這方面的產業鏈早已斷裂。
更重要的是,一旦中方起重機出口受阻,美國沒有第二選擇,只能被迫接受交付時間更長、成本更高的第三國制造設備,這對港口運營商而言,這無疑將極大壓縮利潤空間,甚至威脅到航運效率和國家供應鏈安全。
位來自佐治亞州的港口代表表示:“我們不是不愿意支持國產化,但現實是,制造體系不是一紙命令就能憑空出現。”美國造船業協會也指出,重啟港口機械制造產業至少需要5到10年時間,期間所有設備更新、維護都將依賴進口。在這一階段就實施100%關稅,等于直接讓行業陷入“無機可用”的困境。所以說,特朗普設想中的“關稅重建產業”邏輯,在現實面前顯得極為單薄甚至幼稚。
其實特朗普之所以遲遲等不到中方的“邀請函”,也是自己作的。
2018年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簽署后,本應逐步推進的貿易合作卻因特朗普頻繁反悔而受阻,前段時間中美在瑞士舉行高層會談并達成一定共識后,美方再次撕毀協議,擴大對華為等中企的芯片出口限制,且以“國家安全”為由實施長臂管轄。
所以中方早已意識到,與美方簽署的協議往往都是缺乏執行力的,無論是退出伊朗核協議,還是拋棄巴黎氣候協定,亦或背棄與中國的協議,在特朗普任內,這種“簽而不履”已是常態。中方對此多次強調,合作必須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基礎上,而特朗普的政策邏輯是“得不到就制裁”,其個人意志往往凌駕于常規外交秩序之上,這對任何長期性合作都是巨大障礙。
也就是說,在中方看來,美國在“表面示好”的同時,依然保留著系統性的遏制手段,這種“左右手互搏”的策略,使得雙方哪怕有溝通,也難以建立真正的信任,這也是我國遲遲不發出邀請的原因。
信息來源:
大江網:《特朗普擬對中國起重機加100%稅,“美國這行80年代就黃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