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首都高校第63屆學生田徑運動會男子甲組10000米決賽。
清華大學陳中平以28:34.49的成績衛冕冠軍,王文杰以28:38.53的成績奪得亞軍,兩人都刷新了個人PB突破29分大關,同時打破首都高校男子10000米賽會紀錄。原紀錄是由北京科技大學張悅,于2022年跑出的29:44.34。
要知道,上一次有兩人跑進28分40秒,還是在2009年濟南全運會。
陳中平28:34.49的成績,也是自陳天宇2023年跑出28:25.03之后,國內男子10000米最好成績。
首都高校男子甲組10000米決賽,原定于5月17日下午4點開賽。但因突如其來的大風天氣,被迫推遲至晚上7點50分,造就了首都高校有史以來首次夜賽,也為男子10000米跑出佳績奠定了基礎。
男子10000米決賽,實力上的差距讓陳中平、王文杰很快甩開其他選手,冠軍屬于清華已無懸念,也讓兩人沒有過多的心理壓力,更多的去專注比賽本身。
曹振水教練在比賽開始時,便守在起點處為兩人掐表,播報每圈配速的同時提供建議指導。
“奪冠+破賽會紀錄是賽前定的目標,倆人的水平在那里,哪怕天熱一點我對他倆跑進29分30秒也是很有信心的。誰知道大風天導致比賽推遲,延后了近4個小時,為他倆創造好成績提供了不錯的條件。
前5000米每圈過來,我有意讓他們壓一壓以穩為主,后續看到他倆狀態還不錯,便沒有再過多提醒,索性放開了讓他們自己把握,最終后半程比前半程快太多了?!辈苷袼叹殢捅P道。
前7000米,兩人一直穩定在253~255配速,后續3000米配速都提高到250以內,最后1000米配速239,臨近終點前最后一圈,沖刺能力更強的陳中平甩開王文杰,刷新PB成功衛冕冠軍。
賽后陳中平表示:“能跑出好成績,主要歸功于幾個方面:一是心態上沒什么壓力,無論是我還是文杰,冠軍都將屬于清華;二是天氣原因,比賽時氣溫比較適宜出成績;三是場邊提醒的曹老師和文杰的帶跑。
由于之前10000米比賽的經歷,我對這個項目有些恐懼,加上肇慶、嘉興兩站大獎賽都參加三個項目的角逐,狀態起伏不定,所以整場比賽都以跟隨跑為主,基本上都是文杰領跑。有了以上加成,才有了當天的好成績?!?/p>
回看整場比賽,適宜的比賽溫度、無名次壓力的比賽環境、教練的鼓勵、隊友的幫扶,造就了這場好成績的出現。
首都高校田徑運動會是北京高校間的一次體育盛事,受到北京各高校領導的重視,今年是70個年頭的第63屆比賽。
該賽事已經不僅是體育競技的舞臺,更是教育創新、社會協作與文化傳播的載體。在“五育并舉”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其重要性已超越賽事本身。
今年,清華大學田徑隊共獲得24金、18銀、9銅,以男子團體260分、女子團體233分,總分493分的成績包攬男團、女團和團體總分冠軍,實現清華大學田徑隊“十六連冠”,生動地詮釋了清華體育精神“無體育,不清華”。
其中,男子5000米王文杰以14:04.91的成績,打破賽會紀錄奪得冠軍;男子10000米,陳中平、王文杰分別以28:34.49、28:38.53的成績,打破賽會紀錄并奪得冠亞軍;夏雨雨以16:49.62、33:22.59的成績奪得女子5000米、10000米雙金。
除女子5000米項目外,其它3項成績都優于全國田徑大獎賽·重慶站奪冠成績,陳中平、王文杰的10000米成績甚至是中國近兩年來最好成績。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清華田徑隊不是專業的體工隊,各項保障力度遠遠不及后者。其次,隊員全都是在校大學生,他們不僅要完成每天的訓練任務,還要兼顧日常的課程、考試等等,除去體制內比賽還要進行首都高校這樣的賽事,勢必會分出不少精力。
清華學子陳中平透露:“沒有專門的運動員食堂,學校有隊醫但沒有像專業隊那樣很好的器械設備。每天早上出完早操后要去上課,下午進行重點訓練課,晚上如果沒有選修課會在宿舍休息,每天充實切忙碌。
平時訓練時曹老師十分嚴格,但其它時間不會過多干涉,有時候還會帶著我們打打籃球、踢踢足球這樣,隊伍氛圍非常融洽,每個人的運動水平自然都是向上走的?!?/p>
曹振水教練作為清華大學田徑主教練,隊員主項從800米到馬拉松都有,訓練時不只是項目混練,男女也是在一起,與專業隊形成不同風格,幾個項目互相促進、互相帶動、互相提高。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陳中平、王文杰能跑出28:34.49、28:38.53的成績,成績證明他們有這樣的實力,但為何在國內體制內比賽卻跑不出來呢?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中國獨有的競技體育困境導致的。
翻看過去幾年,中國男子10000米賽季最好成績,只有2023年陳天宇(28:25.03)優于陳中平、王文杰,而且還是在國外創造的,2024賽季最好成績甚至沒能突破29分大關。
是真的沒有那個水平嗎?當然不是!
前面我們提到,曹教練給陳中平、王文杰的賽前目標是29分30秒,而在2022年~2025這個全運周期,跑進29分30秒以內的運動員有27人,也就是說同等或者更高水平的運動員在27人左右。
之所以近幾個賽季,沒人能在成績上體現,一是因為國內賽程安排問題,二是運動員們“重名次、輕成績”的技戰術跑法導致。
以近期舉辦的全國田徑大獎賽為例,前三站肇慶、嘉興、重慶,每站男子10000米都放在上午8點或9點,正是日曬足、溫度高的時候。在高溫的情境下,領跑就意味著浪費更多體力,就有可能在最后沖刺時刻輸給別人。
所以,近幾場大獎賽幾乎每場都像復制粘貼一樣,整體比賽節奏混亂,除了要抵抗高溫外還要留有余力對抗其他選手,然后拼最后1000米甚至最后一圈。
如果是800米、1500米中跑項目,高溫可能影響不大,但對于5000米、10000米長跑項目來講卻是致命的。反觀領國日本,會把中長跑項目安排在運動員更興奮、更適合跑出好成績的夜間進行,美國的比賽亦是如此。
過去,陳天宇、何巫呷、馬秀針等人都在美國創造中國歷年來5000米、10000米最好成績,頻頻刷新場地賽個人PB,但卻在國內的全國田徑錦標賽、冠軍賽中,從未奪得過5000米、10000米冠軍。
國內的大獎賽完全有條件晚間比賽,但卻不做出改變,難免讓人唏噓。
另一方面,受“重名次、輕成績”影響有關。盡管田協做出過針對性調整,從最開始的末位淘汰,到現在的關門制度,都是想激勵運動員去追求更好的成績,但并沒有得到太多改善,反而出現關門選手比完賽選手還多的尷尬場面。
加上今年是全運會,很多優秀運動員本就不愿暴露太多實力,從而導致無人愿意領跑,所有的比賽過程都是按照關門時間去跑。
諸多元素,衍生了中國獨有的競技體育困境,有實力但卻跑不出成績。
如何打破這個局面呢?完全可以照搬國外模式,首都高校的首次夜賽跑出好成績,就是最好的證明,一切圍繞運動員出成績為中心,力爭打造“天時地利人和”的比賽環境。
早些年,國家積極倡導的“走出去,請進來”的發展理念,讓許多短跑、中跑運動員受益。
現如今馬拉松項目的火爆,也讓更多長跑選手有了海外訓練、參賽的機會。運動員去到國外比賽不需要專注于名次,會有很多高水平運動員領跑,只需要放開手腳跟住就好。
所以,如果有好的機會、好的氛圍,很多運動員肯定是能跑出來的,他們不是沒有能力,而只是缺少一個機會。
全運年將近,想要短期做出改變會很難,但我們期待明年國內賽事做出改變,以成績為第一要務,去服務運動員,創造更好的比賽條件,傾聽教練員的意見和建議,共同將中國中長跑速度推向更高的頂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