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壘磊
都說這個社會變得只講錢,知道為什么嗎?為什么我們不再妥協,磨合,不再忍讓,不再給那些虛頭巴腦的面子,跟親戚疏遠,跟朋友越來越以利相交,為什么?
因為社會在進步,時代在進步。
過去我們不那么講錢,我們講感情,講心,為什么?不是我們更善良,也不是我們更樸實,不是社會風氣更好,而是錢就是無法解決很多問題的。我舉個例子,你看上海的結婚率和人口出生率都掉到什么程度了,適婚年齡基本上有一半都沒有結婚生子,而生子的,大部分還是在上海生的外地人,而非上海本地人,你就可以想到上海本地的年輕人有多排斥結婚生子了。這個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為什么?因為不管你有沒有錢,你一個人生活,生活質量必定是下降的,很多服務你在市場上就是買不到的。你不會做飯,有外賣嗎?70年代時候,連洗衣機都沒有,你不得不自己花時間手搓。
還有其他一大堆的事情,不靠家庭分工,基本是搞不定的,搬個家都得親戚和左鄰右舍一起幫忙等等,所以那個時候你不會搞人情,你就是會生活得很差的。但現在,以及可見的未來呢?你不會搞錢,才會生活得很差,而不會搞人情,反而還好。為什么?因為這些要靠人情維系,互幫互助才能完成的事情,現在都被專業化的分工給外包走了,你只要出錢,沒什么買不到的東西,而在不遠的未來,你只要出錢,連所有的情緒體驗都可以買到——這同樣不是什么特別稀缺的東西。
所以我們一定要看到未來的趨勢,那就是隨著物質文明的不斷發展,社會生產率的不斷提升,原先崗位上的人被不斷優化,人力就會空出來。空出來以后干什么呢?會想其他的辦法去提供社會價值,那就會把原先有的社會分工做得越來越細。于是只要你有錢,你就能買到越來越精細化的服務和體驗——比起你原先那些幫來幫去的朋友為你做的,不知道要好多少,還少去了你要反哺,去跟他們維系關系的時間精力——你直接把這些時間精力用在搞錢上不好么?
自此,錢就成為了一種更精細化的媒介。以前是1頭牛想換20袋米,但是有米的人想要10只雞,不想要牛,所以最后只能用錢來充當中介;現在更進一步,服務也可以用錢作為中介,不用你幫我,我幫你了,你去給社會提供服務,要收錢,最后拿這個錢,再去換你自己想要的服務。這就解決了一個什么問題?就是“我幫了你這個,但是你能提供給我的幫忙,并不是我要的,或者我要你幫的,你沒能力幫”的問題。
以前我們需要通過篩選朋友,勢利眼等方式去做一些“富在深山有遠親”的事情,現在不用了,因為我不需要考察以后會不會用到你某方面的特定幫助,我只要有錢,就可以獲得陌生人給我的最專業的任何幫助——這就是錢的進階中介作用,也是這個時代的特點。
未來呢?就是情感了。之前我們都需要培養感情,要雙向奔赴,要付出真感情,來換取對方對你的真感情——你按照上面的規律就可以推導,這依然是粗糙時代的做法,因為我對你的付出,并不一定能換回我要的。那怎么辦?未來100%還是用錢作為更高階的媒介,即我付出情緒價值給你,我是要收錢的,但我獲得我想要的情緒體驗呢?我不必從你地方拿,你也未必做得到,我可以問任何人拿,只要我給錢,只要對方做得專業即可——這就是未來的人們進行情感交互的方式。
你可能很難接受這樣的觀點,但這就是未來,社會會慢慢變化的,你體會到的或許只是非常粗淺和表層的“社會風氣”的變化,但它本質上是人類更高效獲得體驗的一種進階方式,即讓交易自然發生,讓交易的內容,得到更充分的匹配——我可以陪你打游戲,但我需要有人陪我打籃球,你不愿意,我就找別人,就這么簡單。我陪你打游戲中所付出的,你要以一般等價物的方式支付給我,我存起來以后,可以用這種通用的交易介質,找到另一個人陪我打籃球。
所以為什么我總說一些跟搞錢有關的事情?因為搞錢是未來唯一最重要的事,其他的跟它比起來,都不值一提。
(完)
我是蔡壘磊,感謝你的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