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把4萬多塊錢都付給我了,真的要謝謝他們幫忙!”近日,徐匯區湖南街道一起交通事故賠償糾紛得到圓滿解決,80多歲的李阿婆(化名)委托親屬撥通12345市民服務熱線,點名表揚湖南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和居委會。而這通電話背后,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故事?
未避讓的“碰撞”,讓調解服務“送上門”
據悉,去年6月中旬,外賣騎手王某(化名)駕駛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電動自行車,在行駛過程中因瀏覽手機,加上車速偏快,沒有注意避讓行人,在未設過街設施的路段撞倒了避讓不及的李阿婆,致其腿部重傷。
經“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以下簡稱“認定書”)認定,王某負事故主要責任(70%),李阿婆因未完全確認安全通行承擔次要責任(30%)。術后治療花費6萬余元的李阿婆,多次向王某及其平臺索賠未果,無奈之下于今年4月初向街道調委會求助。一場“跨前一步”的服務隨即展開。
李阿婆簽署委托書
調解員收到事故相關材料后,仔細審核了“認定書”以及各項醫療票據,并與肇事人的單位進行了聯系。單位認可其職工確屬“認定書”上所認定的違反道路交通法的行為,愿意以單位名義作為被申請人參加調解。考慮到李阿婆年紀大,術后行動困難,調委會聯合居委社工“上門辦案”,通過全程錄像輔助老人完成委托書簽署,既保障流程規范、確認委托書的真實性,又免去老人奔波之苦。
“暖人心”的治理,讓居民權益有保障
“我們也是第一次處理‘交通事故賠償損害糾紛’,所以在調解前,還專門學習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全面了解了這類糾紛的基本概述和調解方法,為這次調解做足了功課。”街道調委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此次糾紛作為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通常由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處。街道調解委員會本著便民服務原則,基于轄區居民對基層組織的信任基礎,充分發揮屬地民情快辦的工作優勢,主動介入本案爭議化解。
多方參與調解
通過前期準備,和雙方當事人進行初步溝通后,調解員召集雙方授權代表進行了面對面調解。調解過程中,調解員以責任劃分為基礎,耐心協調雙方訴求。通常情況下,主責方承擔70%損失(約4.2萬元),次責方承擔30%,雙方協商后對此比例均予以認可。
在費用計算方面,交通事故損害賠償通常包括醫療費、誤工費等,在調解員的解釋下,李阿婆方主動免除了對誤工費、交通費、住宿費以及住院期間伙食補助費的要求。被申請人對申請人的這份理解與體諒也表示衷心的感謝,十分爽快地答應了對其他費用的賠付。
在調委會的努力溝通下,外賣平臺當場通過銀行轉賬一次性賠付李阿婆4萬余元,雙方握手言和。從申請調解到賠償到賬,僅用兩周時間,這場拉鋸近一年的糾紛畫上句號。
“針對高齡、行動不便群體推出‘上門調解’,將‘被動接單’轉為‘主動解難’,是貫徹‘黨建引領多格合一’服務群眾的要求,也折射出了社區治理的溫度。”湖南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開展民情快辦工作以來,以‘快’為核心,以‘辦’為重點,包括人民調解在內的各方力量協同為民服務,取得了扎實的效果。”
此次調解不僅為老人解了燃眉之急,更引發社區居民共鳴。若遇類似糾紛,也提醒廣大市民及時留存事故證據、醫療票據,可優先撥打12348熱線或申請調解員上門服務高效維權。
記者:張旺
編輯:孫清渠
校對:耿潔玉
審校:韋麗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