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由象山打造的全省首個深遠海養殖平臺“東海一號”迎來豐收季——首批規模化養殖的深海大黃魚正式批量上市,兩萬條高品質大黃魚將通過大型產銷簽約儀式走進千家萬戶,填補休漁期空白,也標志著我國深遠海養殖技術實現重大突破,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當天下午,海洋與漁業部門、養殖經營主體、當地政府相關負責人及經銷商、養殖戶等齊聚一堂,見證科研成果的再一次市場化推進。現場,“東海一號”深遠海養殖大黃魚生產主體——寧波海發漁業科技有限公司,與寧波匯舟海洋漁業發展有限公司及其數十家分銷商簽訂經銷合同,深遠海養殖大黃魚將正式進入市場。
去年7月,“東海一號”正式交付,在漁山列島附近“頂級海釣海域”下水投放,開展養殖工作。該平臺采用箱體式結構,長82米、寬32米,海域占地面積相當于6個以上標準化籃球場。
“首批投放了72800多尾岱衢族大黃魚苗,經過半年多的野化訓練,如今到了最美味的時候。”寧波海發漁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盛科科介紹,“東海一號”大黃魚與其他養殖魚不同,其養殖環境得天獨厚,漁山列島周邊是高鹽富營養海域,擁有300多種浮游與底棲生物,是天然的餌料庫。“大黃魚生活水域深度可達13米,不喂飼料,捕食天然餌料為主,它的肉質和泥腥味基本上已經接近野生大黃魚。”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因為過度捕撈和種群結構退化等問題,東海野生大黃魚生態資源遭到嚴重破壞。2007年,象山港灣水產苗種有限公司和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寧波大學合作,技術人員在岱衢族大黃魚原產地岱衢洋采捕到8尾可繁殖的野生原種活體,經保活、馴化和繁育,成功保存了岱衢族大黃魚種質資源。2009年實現規模化人工繁育,“甬岱1號”岱衢族大黃魚就此誕生。
經過多年科學培育,目前已充分掌握其繁育及養殖技術,并開發了耐低溫、超雄等品種,形成較完整的產業鏈。
然而,一直以來,大黃魚在象山的養殖只限于近海,如黃避岙西滬港、高塘島三門口等。“深遠海養殖大黃魚在寧波尚屬首次!”縣漁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標志著我國深遠海智能化養殖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目前“東海一號”平臺可年產大黃魚400噸,計劃今年銷量達200噸。
活動現場,作為一級經銷主體的寧波匯舟海洋漁業發展有限公司營銷總監鮑人遲對“東海一號”大黃魚的銷售前景信心十足。“我們已構建線上線下銷售網絡,線上包括天貓、京東等,線下門店也已鋪開,預計一年銷售量200噸左右,市場零售價每斤100多元,因規格不同價格有所差異。”他說。
浙江海洋大學教授鄭家浪介紹,象山是岱衢族大黃魚的“老家”,對養殖環境更加適應。且“東海一號”還原了野生大黃魚的生長環境,在水流高速的漁山海域生長,大黃魚的“肌肉”得到鍛煉,肉質更緊實,口感更好。
“高科技的設備、優質的苗種、良好的養殖生態環境,養出了高品質的大黃魚,這是浙江養殖產業的良性循環。”鄭家浪表示,“東海一號”大黃魚作為人工繁育養殖品種,從科研院所走向市場,通過新質生產力賦能,東海大黃魚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邁入了新階段。這是“向大海要糧”邁出的堅實一步,是國家戰略之需,也是全民共同富裕之需。
閱讀更多:
來源:象山縣傳媒中心
作者:陳佳雯
一審:陳雨露
二審:方子龍
三審:趙菊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