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李巖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5月21日舉行“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請自然資源領域代表圍繞“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近年來,我國積極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F場有媒體就此提問。
會上,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鄉村分院院長陳琳介紹,“在2014年,我們開展上一輪總體規劃實施評估的時候,就有團隊提出來,上海的生態綠色和國際大都市比起來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所以我們在‘上海2035 ’總體規劃的時候,生態之城建設目標就應運而生。 ”
她提到,在城市,他們關注的不僅僅是景觀好不好看?,F在他們更倡導用自然而然的方式去保護生物多樣性,營造動物棲息地及小微生境。在郊野,我們和農科院的團隊一起研究適宜茭白、芡實、菱角等本土作物生長的空間,還去研究濕地保護方面的行動規劃。“我們劃定了保護小微生物的毛細河流,以及自然坑塘、水面、湖蕩等,包括我們家門口的一些濕地。我們希望通過營造更自然、更生態的鄉村環境,提升鄉村的空間品質。 ” 陳琳說。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國極地研究所)極地船舶管理中心主任、“雪龍2”號首任船長趙炎平介紹,極地對于全球氣候變化、人類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他們的極地考察工作也是根據這些來做的。南極考察活動始終嚴格遵循南極條約體系要求,積極保護南極生態環境。
“以我們秦嶺站建設為例,在項目啟動之前,我們編制了全面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在建設過程中,我們采用了模塊化的施工技術,最大限度減少現場施工對環境的干擾。另外,我們在施工區還實施了24小時生態監測,實時預警企鵝、海豹等動物的活動信息,全力保護當地的生物種群。我們的科考破冰船則裝配了先進的防污染設備,盡量減少對極地環境的影響。 ” 趙炎平說。
他指出,“我們的南極考察活動,始終堅持‘低干擾 ’和‘最小必要 ’準則。全體考察隊員上站之前需要通過環境保護知識培訓,在科研樣品采集過程中,也要盡量減少采集量,最大限度減少對當地生態的影響。 ”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迪政當村生態護林員李玉花介紹,獨龍江自然地理環境獨特,動植物資源很豐富?!?016年我成為護林員后,參加了很多培訓,學習了相關知識。一年巡山護林,要一百多次。我們巡山的時候,有時候下雨,上山時穿的鞋子很容易爛,一年要穿爛10多雙鞋子。我們每天巡的山在國家自然保護區里,巡山的時候,植物、動物有很多,植物有重樓、黃精、白及等很多野生藥材。通過這幾年的宣傳,我們那個地方就沒有發現挖野生藥材的老鄉了。 ”
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大隊長丁正江介紹,在勘查中,他們建立了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管控制度”:在勘查設計階段引入了生態影響預評估機制;勘探過程中,他們通過運用新技術方法,比如定向鉆進,在一個地方進行多個鉆孔施工,這樣就減少了對地盤的占用;需要破土取樣時,他們利用淺鉆代替挖槽,減少對地表的破壞;勘探后利用草皮移植、土壤回填等技術,把地表恢復如初,甚至有的地方比原先土更肥、草更綠。
丁正江還提到,“我們還開展了大量礦山修復工作。在修復過程中,我們運用了“礦山診療一體化”技術,就是先通過無人機航測給山體“體檢”,再量身定制修復方案。針對礦山地貌的不同特點,我們采用特定的修復技術,這樣就最大程度保證了后續的修復效果。近年來,我們修復礦山礦坑70多處,復綠山體近500公頃,把原先的廢棄礦區變成了生態公園,每年還能固碳約3400噸,‘大地傷疤 ’變成了‘生態綠肺 ’。 ”
浙江省桐鄉市崇福鎮東安村村委會主任、村級田長王娟惠介紹,東安村在實施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整治時,不是簡單地追求面積要達到幾百畝、幾千畝,而是將耕地、林地、水系、道路設施甚至是農民建房都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去布局去規劃,就是把耕地保護放在鄉村發展的整體中去統籌考慮,讓耕地保護變得更加科學、可控。“此外,我們在符合耕地用途要求的前提下,積極探索了輪作、套種等‘水稻+ ’模式,再植入科教研學、農事體驗等新業態,讓優質農田發揮最大的效益。 ”
歡迎下載“北京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