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至26日,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將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舉辦。江蘇展區將以“優化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為主題亮相15號館文化消費·文旅融合展。30家省內優秀文化企業通過文化科技新服務、文化消費新場景、文化傳承新生態三大板塊,集中展示江蘇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成果。
虛實聯動,裸眼3D領略蘇韻新“視”界
步入江蘇展區,四組4米高的裸眼3D屏幕與穿戴甲、蘇繡、紫砂壺、絨花、絲綢等珍品共同構筑起“蘇韻新‘視’界”核心展陳,從不同角度展現江蘇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傳播載體創新、版權保護交易、人才賡續培育、前沿技術應用等維度取得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成果。
數字技術將穿戴甲、紫砂、蘇繡、扎染等文化產品,以虛實交融的立體影像徐徐展開。東海匠人將漆器、絨花、剪紙、掐絲琺瑯等非遺元素和千里江山圖、清明上河圖、仕女圖等傳統文化元素完美融合,讓方寸甲片成為兼具藝術性和傳播力的全新文化載體。
卓易文化首創的紫砂藝術品數字身份認證體系,通過將紫砂作品微觀特征掃描存證、完整記錄作品全生命周期數據并上傳至區塊鏈,為每件紫砂藝術品賦予獨一無二的數字身份證。同時還展示了集紫砂藝術品身份溯源、數據(版權)交易、實物收藏流通等功能于一體的APP“紫砂·易”平臺。這種數字版權模式,不僅讓藝術品收藏和交易更便捷、更高效、更安全,還讓老百姓也能以親民價格擁有名師設計的產品。
國家級非遺蘇繡代表性傳承人、85后繡郎付健憑借蘇繡獨特的劈絲、疊色技法,將青銅器物古樸厚重的肌理光澤進行精微復刻與藝術重構,讓國之重器突破時空界限、實現“觸手可及”。經過長期的傳承和培育,蘇繡產業已會聚近萬名從業者。如今,不僅85后90后繡娘紛紛加入,以至柔的表現力創作花鳥人物作品,更涌現出一批年輕繡郎,拓展了蘇繡剛柔并濟的美學內涵。
中國首條非遺扎染智能機器人生產線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千年扎染,在生產效率提升6倍效率的同時保留手工美學。如今,這些智能染布已經化身國潮時裝,“走”進年輕人的衣櫥。
一旁,螺鈿雀妤、釉里紅錦、清明上河圖、夢回中華、甄與紙鳶、剪紙絨花12生肖系列等融合了傳統文化元素的穿戴甲產品,“遇見東坡”“龍窯臻品”“龍耀豐登”“龍德傳人”等系列紫砂壺器物,青銅題材蘇繡作品“西周·青銅環帶紋壺”“獸面紋天黽己方鼎”和生活化的蘇繡產品,以及絨花、絲綢、陶瓷等產品交相呼應,展現古老技藝的同時,更讓傳統文化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觸手可及的文化體驗。
科技賦能,文化新質生產力爆發
本屆展會,江蘇文化科技融合領域的先鋒軍們將從數字出版、數字影視、數字傳媒、動漫游戲、智能裝備等方面展示成果。
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將亮相江蘇展區,由現代快報開發的鳳凰數智人為現場觀眾帶來全新的數字化文化服務體驗。數智人深度融合智能交互與東方美學設計,搭載多模態感知引擎與NLP系統,依托鳳凰出版知識圖譜庫,可以實現出版物檢索、產業咨詢及文化問答的精準響應。該系統同時支持中、英、法三種語言服務,觀眾可通過語音或觸控自由調取信息流。
悠悠文脈,傳承千年。自2016年“江蘇文脈整理研究與傳播工程”啟動以來,截至2024年底,《江蘇文庫》已出版約1600冊,蔚為大觀。《江蘇文庫》精心收錄了大量展現江蘇各地文人著作、風景名勝、風土人情和生活圖景的圖書古籍。當然,如此浩瀚的書籍,并非只能通過紙質本閱讀。《江蘇文庫》數據庫將帶領觀眾“一鍵通曉千年文脈”,在線閱覽《江蘇文庫》。
作為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鳳凰出版傳媒集團還將全景式呈現其以“原創、智改、數轉、網聯、融合、綠色”六大戰略方向為引領的文化科技融合創新成果。展區將集中展示旗下智慧教育、數字閱讀、文化工程、產業服務等領域的數智化產品矩陣。
位于江蘇展區的《盛世大明——明清第一陵》VR大空間項目測試體驗片段讓人眼前一亮。該項目由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南京文投集團旗下文都云公司與東南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文化遺產院、博新全宇宙四方聯合制作發行,將于2025年7月在世界文化遺產地:南京明孝陵首發;通過LBVR技術打造南京首個明文化沉浸式體驗空間。項目依托東南大學及明文化專家團隊多年的學術科研成果,1:1真實還原明初南京都城全貌和明孝陵、明故宮、明城墻、大報恩寺琉璃寶塔等標志性歷史場景,讓用戶通過VR設備穿越時空,走進歷史,感受一場酣暢淋漓的明文化沉浸式體驗,樹立文化遺產數字活化、文旅融合創新應用的標桿。
在江蘇展區,還可以與《非誠勿擾》數智嘉賓“小零”對話,AI算法將為您生成專屬婚戀建議;進入沉浸式觀影空間,感受4K全透聲LED電影屏的魅力……這里,傳統文化與數字代碼共舞,邀觀眾共赴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科技盛宴。
文化消費,新業態激活新場景
當屏幕熱度成為線下流量,當傳統文化碰撞潮流設計,江蘇這片土地孕育出更多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打造文化消費新場景方面的實踐成果。
今年春晚的舞臺上,無錫分會場在全世界面前展示“水韻江蘇”的溫婉秀麗,同時也讓宜興窯湖小鎮走進了大眾的視野,展區特別設置了“云上小火車”打卡點,為無法親臨窯湖小鎮的游客提供了一次別樣體驗。此外,展區還帶來了熱播劇《北上》中“花街小院”,漫步其間,仿佛能聽到劇中人物的歡聲笑語,感受到那份濃厚的市井氣息和人情味。
近年來,“國潮熱”在海內外持續升溫,在年輕人中大受追捧。若態科技(ROBOTIME)正始終堅持原創設計,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旗下若客(ROKR)品牌的DIY木質機械傳動模型以“蒸汽朋克風”和“工業機械風”為特色,巧妙地融入了中國傳統工藝的榫卯結構;旗下若來(Rolife)品牌打造的囡茜巧克力繽紛小熊等系列盲盒,憑借國風妝造與治愈系設計,成為國內知名IP。
淮安暢想為本屆展會特別設計的“茉莉花流沙冰箱貼”輕旋間流沙流轉,將江南水鄉與茉莉花凝結為可收藏的風雅;拍信文化“卡皮巴拉小黃豚”用呆萌IP承載當代情緒價值……在這里,國潮不再是符號的堆砌,而成為可觸摸、可互動、可傳播的生活美學。
非遺新生,傳統技藝的時尚敘事
藝術當隨時代,手藝當領時尚。那些承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喚醒、煥新。
春晚同款“巳巳如意”真絲拉絨長巾驚艷亮相;精美的絨花發飾,讓千年工藝化作Z世代發間的“可穿戴非遺”;國家級云錦傳承人金文的《如意之旋》《鳳凰之翼》《彩練當空》等作品,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在“寸錦寸金”中融合;諾藝琴韻的“福桃”三用首飾系列,漸變絲線勾勒出靈動飾品;連云港恒達珠寶的水晶雕刻作品《生生不息》通過東海水晶特有的清透質地,將生命向上的蓬勃張力凝固為永恒……
近年來,江蘇“非遺人”開始拼創意,設計制作的文創產品顏值吸睛、韻味爆棚,讓非遺文創產品,成為青年一代的潮流單品。這僅僅是江蘇展區的一隅精彩,更多驚喜等著觀眾來發現。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宋經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