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蘭州5月22日消息 甘肅歷史久遠、地域廣闊、民族眾多、人文資源環境獨特,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孕育了絢麗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不僅是甘肅省各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瑰寶。甘肅將如何推進非遺系統性保護,提高非遺有效傳承和傳播水平?
皮影戲表演(央廣網發 慶陽市委宣傳部供圖)
甘肅“七地一屏一通道”系列政策解讀新聞發布會——全國重要的文化傳承創新基地專場5月22日召開。甘肅省文旅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長王愛萍答央廣網記者問時說,將按照《甘肅省打造全國重要的文化傳承創新基地行動方案》總體部署,進一步提升非遺系統性保護水平,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傳統非遺煥發時代新風采。
作為文化大省,近年來,甘肅著力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推動全省非遺系統性保護取得明顯成效。截至目前,全省共認定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9094項,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3065人,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四級非遺名錄體系。
其中,花兒、環縣道情皮影戲、天祝格薩(斯)爾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83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84名,設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8家,認定省級及以上非遺工坊121家。
王愛萍介紹,甘肅將持續加強非遺研究和學科建設,加強與科研機構、高校之間的合作,開展非遺研究闡釋,組織編印非遺理論類輯刊、讀本,開展非遺資源普查,推動非遺學科建設;健全非遺保護傳承體系,開展非遺代表性項目、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非遺工坊等評審認定工作,完善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提升非遺傳播普及水平,舉辦“非遺過大年 文化進萬家”“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甘肅非遺宣傳展示、甘肅省“非遺購物節”等大型非遺主題活動,開展非遺進景區、進社區、進校園活動,提高甘肅非遺的可見度、美譽度和影響力。
同時,以非遺工坊為抓手,挖掘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的當代價值,通過“非遺+文創+培訓+電商+展銷+鄉村旅游”等多種途徑,推動非遺助力鄉村振興、非遺旅游融合發展,持續促進文旅消費,推動非遺助力鄉村振興。
記者魏晉雪 見習記者寇剛 實習記者王昭國
責任編輯:黃璐
來源: 央廣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