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遺保護浪潮奔涌向前的時代背景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已成為世界感知中國非遺魅力的重要窗口。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共同主辦的第九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以下簡稱“非遺節”)將于5月28日啟幕,非遺節聚焦非遺融入現代生活,展示非遺與科技融合發展的創新成果,宣傳非遺品牌IP(具有商業價值和可開發性的創意內容)與相關領域的深入合作。
5月21日,第九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辦。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胡雁介紹,屆時,將有近600個非遺代表性項目集中參展參演,全方位展示全國非遺保護的豐碩成果。
圖片來源:文化和旅游部官網
據了解,國際非遺美食周內,8個世界美食之都帶來的特色美味,與全國70余項飲食類非遺項目,共同組成香氣四溢的美食集市,讓市民游客足不出蓉,便能嘗遍天南海北的非遺佳肴。“圍繞端午習俗,開展龍舟競渡、群眾文化匯演、傳統技藝展示、節日民俗互動等,在端午節期間為廣大人民群眾帶來節日非遺大餐。”胡雁表示。
近600個項目齊聚成都非遺節
科技賦能非遺傳承創新,成為本屆非遺節的一大亮點。胡雁表示:“本屆非遺節設置科技賦能非遺專題板塊,16家研究機構和科技企業依托桑蠶絲織技藝、西游傳說等非遺項目,推出30余項可參與、可互動的科技體驗裝置,通過游戲、VR(虛擬現實)數字展覽、短視頻等多種形式拓展非遺呈現方式、展示創新成果。”
例如,在《趣構成紋》展區,數字化技術將宋錦、緙絲等織繡品上的150種傳統紋樣生動呈現,觀眾通過觸控AI(人工智能)互動,就能生成獨具個人特色的“新紋樣”,感受東方美學的古今交融;《數字蜀面》借助AR技術,實現川劇變臉實時交互,讓觀眾從臺下走到臺上,親身體驗川劇變臉的神奇魅力;《織影萬象》利用沉浸式投影和數字織機交互裝置,當觀眾滑動梭子,機杼聲中蜀錦的織造過程便栩栩如生地展現在眼前。
此外,本屆非遺節積極探索非遺與經濟發展的深度融合,開展非遺品牌IP授權展示、推介和交易活動,深化與知名品牌合作。“立足四川文旅產業發展特色,組織絲路錦繡展,推動蜀錦蜀繡及相關產業發展。吸引全國游客‘為了一個節奔赴一座城’,在端午節期間購買非遺好物、品嘗非遺美食,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擴大文旅消費。”
非遺節如何賦能城市發展?
當端午的粽香漸濃,非遺節將為世界呈現一場非遺文化的饕餮盛宴。
說到本屆非遺節的“亮點”,文化和旅游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黨委副書記崔英蘭介紹,第九屆非遺節首次設立了“主賓國+主賓城市”機制,邀請馬來西亞作為主賓國,阿爾及利亞阿爾及爾、馬來西亞檳城、泰國清邁、意大利巴里作為主賓城市。“應中方邀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擔任本屆非遺節的共同主辦單位。此外,本屆非遺節邀請了來自意大利、俄羅斯、日本等6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0位非遺傳承人、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和駐華使節參與。”
非遺節不僅是文化展示的舞臺,更在知識產權保護利用領域積極探索。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袁藝介紹,非遺節開創了非遺IP轉化新模式,2019年試點舉辦了以非遺品牌相關知識產權交易為主要內容的非遺品牌IP授權展,活動促成了100余個非遺品牌IP簽約,意向授權金額超過4000余萬元。2023年第八屆非遺節,非遺品牌IP授權交易活動正式成為非遺節重點活動之一,共275家企業參展,促成簽約授權金額超過8200萬元。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陳志勇表示,成都擁有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336個,其中國家級25項,蜀錦蜀繡、成都銀花絲等傳統工藝蜚聲國際;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82人,其中國家級傳承人21人;建成傳習所100個、傳承基地學校50所,建成9大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形成了廣泛多維的非遺傳承渠道。年均開展惠民非遺活動超260場,覆蓋群眾30萬人次,全民參與非遺保護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在產業發展上,非遺更成為重要助力:道明竹藝村借非遺之力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文殊坊非遺街區、錦里、寬窄巷子依托非遺資源吸引八方游客;227個非遺傳統工藝類項目年度生產總值超300億元,帶動5萬余人就業。‘成都手作’非遺公共品牌累計幫助非遺傳承人銷售產品超4億元,形成可持續的文旅資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