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記者從湖南省疾控中心了解到,5月湖南群眾要提防的“健康風險”是毒蘑菇,這個月湖南野生蘑菇中毒指數為Ⅱ級(較高)。
根據湖南2025年野生蘑菇中毒風險分級地圖,其中冷水灘區、瀏陽市、新晃侗族自治縣、洞口縣等4個縣市區為高風險。
為何這些地區毒蘑菇高發?如何應對食用毒蘑菇后的急救?記者進行采訪了解。
小心蘑菇中毒,湖南4個縣市區為高風險
湖南省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湖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湖南省疾控中心聯合發布的湖南“2025年野生蘑菇中毒風險分級地圖”,其中冷水灘區、瀏陽市、新晃侗族自治縣、洞口縣等4個縣市區為高風險,湘潭縣、汨羅市、長沙縣等26個縣市區為中風險,其余區域為低風險。與2024年發布的7個縣市區相比,2025年高風險地區在數量上減少了3個。
省疾控中心相關專家介紹,湖南為大陸性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光、熱、水資源豐富,為野生蘑菇生長提供極好的條件。
在湖南,造成中毒較多的野生蘑菇種類主要有大青褶傘、日本紅菇(復合群)等,造成死亡較多的有灰花紋鵝膏、假褐云斑鵝膏、亞稀褶紅菇等。
大青褶傘(有毒)
日本紅菇(有毒)
假褐云斑鵝膏(劇毒)
亞稀褶紅菇(劇毒)
外觀樸素也可能劇毒,這些認知誤區需注意
長沙市疾控中心食品安全與環境衛生科專家介紹,不少群眾對于毒蘑菇存在一些認知誤區。認為顏色鮮艷才有毒,樸素外觀就安全。
專家表示,以致死率最高的“白毒傘”(致命鵝膏)為例,這種蘑菇通體潔白,與可食用蘑菇高度相似,其含有的鵝膏毒素僅需10毫克即可致死(半顆米粒大小),且潛伏期為6至24小時,誤食者常在出現腹痛癥狀后錯失救治黃金期。群眾需要“刷新”觀念,因為蘑菇毒性與顏色、形狀無關,例如色彩斑斕的“毒蠅傘”雖含致幻毒素,但致死風險較低;看似普通的“亞稀褶紅菇”則含有致命溶血毒素。
此外,民間“經驗”辨別毒蘑菇也不可取。民間存在不少辨別毒蘑菇的說法,比如“銀器變黑、大蒜變色”可鑒別毒蘑菇,實際上毒蘑菇的毒素多為蛋白質類,不會與金屬或大蒜發生反應。有人認為“蟲蛀或動物食用過的蘑菇無毒”,其實部分毒素對昆蟲無害,但對人類致命;還有人說“高溫烹煮可解毒”,而毒蘑菇的致命毒素(如α—鵝膏毒肽)耐高溫,烹煮、曬干均無法破壞其毒性。
還有一點,不少群眾覺得少量試吃蘑菇沒關系。毒蘑菇的毒素具有累積效應,即使微量攝入也可能導致肝、腎衰竭。部分毒蘑菇的毒素潛伏期有數天,初期癥狀緩解后仍可能突發器官衰竭。
鏈接:誤食毒蘑菇這樣應對
專家介紹,常見致命種類毒蘑菇(致死率≥50%)包括:致命鵝膏、灰花紋鵝膏、鱗柄白毒傘、亞稀褶紅菇等,主要分布在南方多雨省份,其中云南、貴州、湖南、廣東等地為高發區,北方林區也存在毒蘑菇中毒風險。
一旦誤食毒蘑菇中毒,要立即就醫,誤食后無論是否出現癥狀,第一時間就醫,并告知醫生誤食時間、蘑菇特征。注意保留樣本,留存剩余蘑菇(冷藏或干燥保存),供專業機構檢測毒種。
全媒體記者 高煜棋 通訊員 喬木
微信改版了
現在刷 到我們的推文全憑緣分
拜托大家把三湘都市報“設為星標”
讓我們的緣分更深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