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關注一下韓國政壇的情況,一場好戲就要上演了。
日前,韓國總統選舉蓄勢待發。根據最新民調顯示,最大反對黨共同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李在明支持率遙遙領先,不出意外的話,李在明當選下一任韓國總統應該是大概率事件。因此,現在李在明發表的一些政治言論,都可視為未來韓國政治改革的方向。日前,李在明就在社交媒體上表達了他修憲的決心。
按照李在明的規劃,他當選總統后將修改總統任期制度,把韓國總統 5 年單任期制改為 4 年可連任制,同時擴大國會機構與總理的權力,以實現對總統的監督與約束。說白了,李在明的目的是改變韓國以往 “強勢總統” 的特點,削弱總統權力的同時賦予其連任資格。而且李在明現在有一張 “好牌” 可打,那就是以尹錫悅政府曾實施戒嚴為例,證明總統權力過大會危害社會。
為何李在明要修改總統權力?答案是為了打擊韓國財閥。韓國財閥與總統權力之間有何關聯?
我們知道,韓國財閥在國內話語權極大,而當前韓國體制實際上保障了財閥的話語權。韓國總統受賄率高并非偶然,財閥可通過與總統進行利益交換來控制政治。總統權力過大,就能為財閥開更多 “綠燈”,且由于不連任,總統無需顧慮與財閥勾連過深會影響自身在黨內及民間的支持率。
李在明看清了這一癥結,因此試圖通過修憲重構韓國政治生態,從根源上斬斷財閥與總統間的利益鏈條。
但財閥勢力盤根錯節,絕不會坐以待斃。過去,并非沒有左翼總統試圖打擊財閥:前總統盧武鉉試圖整頓財閥卻遭彈劾下臺,最終跳崖自殺;文在寅推動《公平交易法》修訂,卻因任期將滿遭保守派反撲。這是因為三星、現代等大財閥掌控著韓國經濟命脈 —— 其每年貢獻超六成 GDP,還深度滲透傳媒、教育等領域。一旦修憲成功,財閥失去對總統的 “控制權”,無異于被砍掉 “政治臂膀”,必然會動用一切資源阻撓。
不過現在,李在明迎來了一個好時機: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尤其是在產業鏈上對韓國產業形成的持續壓力,一定程度上助力了其改革。一個典型例子是,尹錫悅政府此前追隨美國 “芯片四方聯盟”,限制對華半導體出口,導致韓國半導體企業失去大量中國訂單。這種產業競爭壓力,促使韓國民眾開始反思財閥主導的產業模式,其效果可能比任何宣傳都更直接。
長期以來,韓國財閥將資源集中于少數優勢產業,導致中小企業發展受限、就業機會減少。而中國經濟發展中注重扶持中小企業、推動產業多元化的經驗,給韓國民眾帶來啟發。李在明提出打破財閥壟斷、扶持中小企業、推動產業多元化的主張,恰好契合了韓國民眾對經濟轉型的期待,從而獲得更多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