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屆戛納電影節上,由中國電影基金會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發起的“攜光影同游:2025中國電影推廣活動”攜手Madame Figaro(精品傳媒·費加羅),在位于海濱一側的中國館和電影宮隆重舉行。
過去的十年間,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一直與戛納電影市場保持著良好合作,致力于為中國對外交流提供重要的窗口和平臺,給中國電影“走出去”創造更多的可能性,并進一步推動中國電影和中國青年電影人接軌國際平臺,獲得更多的海外曝光和知名度。
今年的活動主題豐富,面向廣泛,既有在《哪吒2》票房打破多項海外票房紀錄的背景下,聚焦中國電影海外發行計劃的主題交流會,也有以公益電影為主題,探討如何平衡藝術表達和社會責任的專題討論會,還有專注于解決中外合拍片目前所面臨的諸多困難的研討班。
5月19日,“青年影人創作談:中國故事的年輕化講法及其可能性”論壇就在中國館順利舉辦。會上邀請了多名中國知名青年影人和創作者,包括影視演員、歌手、中國少數民族體育協會騎射運動中心副主任于適,漢學家、中國電影專家Luisa Prudentino,導演、編劇黃綺玲,導演、編劇景一,以及導演、編劇祝新。
現場嘉賓圍繞劇本創作、影片拍攝、角色塑造、海外發行、電影評論等,全維度拆解當下年輕一代中國創作者的解題新思路。
拋開書本記者陸泫龍出席了本次論壇,并就青年影人如何應對新時代電影工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在論壇結束后對本次活動推薦人于適進行了簡短采訪。
(于適與戛納電影節電影市場運營總監Maud Amson合影)
記者、文字:陸泫龍
采訪整理:代宇航
排版:丁心妍
責編:劉小黛
策劃:拋開書本編輯部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以下是完整訪談內容:
Q
拋開書本:
作為本屆中國電影推廣活動的推薦人,你認為當今電影市場上,什么樣的影視作品可以更好地助力中國電影走向海外,獲得更多的知名度?
A
于適:
我還是拿《封神》來舉例子,中國有很多特別精彩的故事,甚至有一些東西是國外完全沒有的,比如我們擁有的歷史和優秀的神話傳說,這些確實與海外文化存在一定差異。它們得以被看見的原因在于以古代的神話故事為基本,但用當代的創作手法去表現,這點其實很重要。
我們有很多好的題材可以當作基礎,在此基準上進行二度創作時,還是要從人與人之間最本真的情感出發,因為這才是真正能夠跨越文化、種族的東西,才能使中國故事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更好的表現。
我們有很多優質的題材可以作為基礎,而在此基礎上進行二度創作時,我覺得要從人與人之間最本真的情感出發,因為這才是真正能夠跨越文化、種族的東西,才能使中國故事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更好的表現。
于適作為活動推薦人參與主題交流
Q
拋開書本:
《封神》成功讓你走入更多主流觀眾的視野當中,在此之前,你遇到過什么樣的困難和挑戰?對于青年影人在這個行業里面的發展,你有什么心得和體會可以和我們分享?
A
于適:
肯定是有的,這也是我為什么一直非常關注青年影人的原因。因為我其實也是其中一員,也經歷過對新人演員相對來說比較困難的時期——很多時候并不是說你的能力不足或才華不夠,可能就是因為你過于年輕、資歷尚淺。作為青年電影人里比較幸運的一份子,我很慶幸《封神》訓練營能在這一階段給我機會,如果能盡到一些力量的話,我希望和這些青年電影人站在一起。
我之前在北京國際電影節擔任過“新血影像計劃”的短片評委,了解到很多青年電影人的創作心態。當時很多的短片都是由特別年輕的導演、攝影、美術、編劇來創作,他們在才華方面一點也不差,需要的只是機會和平臺,如果我們能在一起做些事情會很有意義。
任何人都是從新人過來的,我特別理解作為新人的那種困難和委屈。所謂的吃苦,身體上的辛勞其實不算什么——我小時候也練過體育,意志力這一塊我肯定不差,這都不算什么。但當一個人滿腔熱血想要施展才華卻無處可施時,對創作者而言是非常難過的。但如果往積極的方面去想,這些都是都是閱歷和經歷的積累過程,可能等你40歲的時候再看,這些波折和碰壁都是寶貴的財富。
但話又說回來:40歲的創作心態和20歲的創作的動機和熱情是截然不同的。40歲拍不出來20歲作為一個年輕人對于世界充滿朝氣的思維方式,就像是擺在角落里疊滿灰塵的素材庫,你很難再把它拿出來,回到20年前天馬行空的想法。所以有能夠施展才華的時候一定要盡全力地施展,不怕犯錯,不怕被嘲笑,每個人最初都是從零開始的,但最開始的那份心是很重要的,很有可能過個一兩年,隨著社會的經歷就會慢慢地發生變化,而心智和創作一定是息息相關的。
這個不是說我兩年前我寫了一段文字,我想把它變成影像或一首歌這么簡單,而是當下我真的寫出來了,對于這件事情我特別感同身受,在那一段時期是最真實的,不可再現。所以盡量不要讓有才華的年輕人在應該施展才華的時期無處施展,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不管是電影還是音樂,所有這些與創作相關的藝術形式,我覺得不能喪失掉年輕人的血液。我們的思想不能說做得很好,但至少是不一樣的,能帶來新鮮感。很多時候,青年影人是能夠拍出來讓像學生一樣的觀眾非常感動的東西的,如果我們要做跟商業電影相關的事情的話,就必須吸引更多年輕人進入電影市場。
現在我們要讓電影重新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在科技爆炸的時代,生活方式種類繁多,一直在更新,就連我所知道的密室也已經落后于潮流了——但想想過去,電影就是生活方式。我們在情侶約會、朋友聚會、或陶冶情操時都會去電影院看個電影,而現在的問題在于,很多年輕觀眾都流失了。青年導演的任務就是讓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意識到我們創作出來的作品是扎根于生活,能夠和所有人站在一起的,這個是很重要的一點。
(拋開書本記者在現場對于適進行采訪)
有記者問到,于適是否會和年輕導演合作,會給現在的年輕演員什么建議?
于適十分坦承:即使很多年輕演員成名已久,也愿意參演一些相對小眾的片子來證明自己。對我來說,我百分百愿意參與這樣的創作。
我從來不認為必須拍大制作才算好電影,甚至覺得“商業片”“文藝片”這種分類都不重要。只要一部電影拍出來不是單純為了圈錢,同時還能表達出一些東西,那它就是有價值的。當然,最終還是要以觀眾的評價為準。
故事本身能打動我的我都愿意拍,而且一定會認真去做。其實我一直有在嘗試與新人導演合作,在電影創作中,重要的是賦予作品靈魂,而不是糾結于投資規模或合作對象的名氣,這個過程才是最有意義的。
作為年輕導演或新人導演,和我合作的顧慮可以先放一放。當然肯定也會遇到其他困難,就像我當年作為新人演員時,明明試了很多戲,卻直接被一句“還不錯,回去吧”打發,連個下文都沒有。
正因為我經歷過,所以更愿意理解和支持新人。畢竟在電影這條路上,我們都還算年輕,都應該擔當起為中國電影未來貢獻力量的責任。
用于適在論壇活動中說的金句做個總結,站在浪潮中的姿態永遠由自己決定,自己開心就好。
主題交流會結束后現場嘉賓與工作人員合影留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