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21日電 (記者 高凱)由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和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主辦的電影《烏龍鎮》專家觀摩座談會日前在京舉辦。影片主創與業界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圍繞影片的藝術風格、主題表達與社會價值進行了深入探討。
《烏龍鎮》由阿年擔任導演,影片聚焦民國初年青年實業報國者深入邊陲小鎮、喚醒民眾、重建家鄉的過程,通過獨特的影像語言和濃郁的地方風貌,展現理想與現實的交鋒,被認為是一次富有實驗精神的東方美學探索。
阿年當日表示,《烏龍鎮》是對自己30余年導演生涯的一次總結與突破。他坦言,影片的靈感始于2016年,成型于對影像本體與民族美學的深度反思。他在影片中大量使用皮影戲、裝置藝術、舞臺藝術的元素,呈現出濃郁的宋代山水畫美學風格,力圖將中國傳統影像語言與電影技術結合,“探索在祠堂空間內呈現多維情緒的可能性”,并借此表達青年在亂世中的責任與理想。
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常務副主任宋智勤認為,《烏龍鎮》通過青年與封閉小鎮的互動,展現了民間力量對舊秩序的沖擊與超越,是“現實主義精神與東方美學風格的高度融合”。他強調影片在人物塑造、民俗細節、敘事節奏等層面都有深厚積累,特別在“非救世主式的群像表達”中體現出對人民主體性的尊重。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指出,作為第六代導演中不斷探索電影本體表達的代表性人物,阿年導演這次推出的《烏龍鎮》再次讓人耳目一新,“貫穿全片的隱喻結構,建立起‘黑色寓言電影’的新類型。”他強調,該片不僅突破常規敘事,還在影像風格上挑戰了類型片的“縫合邏輯”,通過大段字幕、皮影裝置、地方方言等手段,形成高度風格化的語境,代表了中國電影在美學風格方面的全新探索,呈現出鮮明的現代性。
研討會現場。主辦方供圖
中國電影制片人協會理事長焦宏奮從“鏡頭美學、人物建構、社會投射”三重角度分析影片,認為其畫面調度極具國畫韻味,是“中式鏡頭語言”的一次創新實踐;角色塑造拒絕臉譜化,賦予復雜角色以真實情感;社會背景刻畫深具歷史密度,展現青年在亂世中的理想信仰和社會責任。
中國電影美術學會會長霍廷霄從視覺藝術出發,指出影片空間表達“具有裝置藝術的當代性”。他特別提及影片“讓場景與道具主動參與敘事”,實現了布景、人物、動作的高度一致,構建出“戲中有戲、景中有人”的內在秩序。
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所所長趙衛防從文化傳承角度指出,影片對宋代山水畫、皮影戲等非民國元素的引用,是“創造性轉化”,在敘事和形式上都形成“超歷史整合”。他還指出,片中字幕敘述、鏡框嵌套、銀幕顯影等手法,呼應電影誕生120周年的媒介回望,具有“原電影”的象征意義。
嘉賓主持、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產業專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朱玉卿當日總結稱,《烏龍鎮》以其風格鮮明的影像語言和立意深遠的探索性表達,展現出中國電影人在新時代語境下對美學突破與文化傳承的持續探索。(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