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北京5月21日訊(記者敖蓉)國新辦日前舉行“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5位民政系統代表圍繞“踐行民政使命 增進民生福祉”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近年來,民政部門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一老一小”關愛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社會組織和慈善力量的積極作用進一步凸顯。
去年以來,北京市兒童福利院積極探索“開門辦院”,為更多困境兒童服務。該福利院醫務科科長黃會青說:“要照顧好這些孩子,需要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更需要有專業的技能和知識。”
山東省菏澤市救助管理站站長吳波的工作同樣以責任和堅守傳遞溫暖,“這么多年來,在我們的努力下,有人與家人團聚,有人擺脫了生活困境”。
新修訂的《婚姻登記條例》于5月10日正式實施,婚姻登記實現了“全國通辦”。上海市閔行區婚姻(收養)登記中心主任聶晶介紹,來自五湖四海的服務對象有不同的風俗習慣,當地加強了對婚姻家庭輔導師的培訓,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婚姻家庭輔導。
服務“一老一小”備受社會關注。當前,養老服務對象已從特困老年人為主拓展至全體老年人,服務內容也從物質保障為主向物質保障、社會服務和精神關愛兼顧轉變。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社會福利院護理組長邱麗蕓說:“我們有情感機器人,有紙尿褲監測器,有跌倒的報警雷達,智慧化產品為老年人提供了人文關懷。只有在社會化、人性化、專業化的協同下,才能讓老年人的生活充滿尊嚴和可能性。”
讓社會救助的兜底保障溫度可感可及,關鍵在于實現精準識別對象、精準實施政策。陜西省延安市甘泉縣社會救助服務中心副主任李曉霞說,從事社會救助工作23年來,她和同事走訪很多困難家庭,在他們的努力下,一個個難題得到解決。“把黨和政府的溫暖,精準、快速地送到每一位困難群眾身上,為困難群眾撐起一片希望的藍天,這是民政系統工作者永遠不變的追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