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前半期,中國人民與朝鮮半島人民在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歲月里并肩作戰,共同的抗爭經歷讓兩個民族結下了深厚的戰斗友誼。許多女性走出傳統生活場景,投身硝煙彌漫的戰場,她們憑借純粹的愛國熱情和堅定的革命信念,在民族危亡之際挺身而出,用行動證明女性在保衛家國中的重要力量,用自己美麗的青春和熱血捍衛祖國的尊嚴,讓世界看到東方女性不可輕侮的剛毅、堅韌和頑強。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位于黃浦區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紀念館與重慶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紀念館展開聯動,舉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中韓巾幗之光》臨展。這場展覽以抗日戰爭時期中韓部分女性歷史人物為核心,通過翔實的資料圖片,系統展現趙一曼、成本華、權基玉、方順熙等巾幗英雄為抗戰勝利作出的貢獻。
趙一曼原名李坤泰,四川宜賓人,1926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先后在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和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6 年 8 月 2 日,她在黑龍江珠河縣(今尚志市)被日軍殺害,其在獄中寫下的家書至今讀來令人動容。2014 年,趙一曼被民政部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同樣來自中國的成本華,在 1938 年安徽和縣保衛戰中,率隊與日軍展開巷戰,被俘后面對酷刑始終保持鎮定,面對日軍的審訊,她露出了勇敢的笑容,從容就義時年僅 24 歲,其在就義前的照片至今都讓無數后人肅然起敬。
在朝鮮半島的英雄群體中,韓國女飛行員權基玉的經歷極具代表性。她出生于朝鮮平安南道平壤,1920年流亡上海后,于1923年考入云南講武堂,畢業后投身北伐戰爭,成為當時少見的女性飛行員。1943年任韓國愛國婦人會宣傳部長,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軍務部下屬的空軍設計委員會。1977年權基玉獲大韓民國獨立章。
展覽期間,中韓兩國觀眾絡繹不絕。一位來自韓國首爾的觀眾參觀后表示:“過去對這段歷史的了解主要集中在韓國本土,這次展覽讓我看到許多中國女性的抗爭故事,也認識到兩國人民在抗戰時期的緊密聯系。” 上海觀眾張先生則提到:“這些女性英雄的故事不僅是歷史資料,更是值得反復品味的精神遺產,她們的勇氣和堅持讓人深受觸動。” 在展覽設置的留言墻上,觀眾們留下了數百條留言,既有對英雄事跡的感慨,也有對和平生活的珍惜,還有不少表達中韓友好情誼的話語。
展覽的意義不僅在于重現歷史,更在于搭建起兩國文化交流的橋梁。通過展示共同的抗戰記憶,既讓年輕一代了解先輩們的奮斗歷程,也為中韓兩國在文化領域的對話提供了新的視角。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要從先輩的經歷中汲取力量,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展覽將展至7月7日。
記者 / 盛寅敏
編輯 / 樊陸佳
圖片 / 盛寅敏
視頻 / 盛寅敏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黃/浦/進/行/時
1.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