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復旦校名120年未變更背后的故事

0
分享至



復旦校名:從未變更

120年來,復旦一路前行,篳路藍縷、歷盡波折,但“復旦”校名卻從未發生過變更。這種“行不更名”的現象,在中國高校中并不多見。


今日復旦校園。許云倩拍攝

眾所周知,“復旦”校名,來自《尚書大傳·虞夏傳》:“卿云爛兮,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這一詩句,描繪了一幅彩云爛漫、日月同輝的壯麗圖景。1905年,在復旦公學創辦之際,創校人之一的于右任先生提議,以這一美麗詩句中的“復旦”兩字為學校冠名,得到了一致認可。

作為校名,“復旦”被賦予了新義——

從狹義上來說,“復旦”意為“復興震旦”。1903年,馬相伯在徐家匯創辦震旦學院,作育人材,成績斐然。1905年初,震旦學院領導權被法國天主教會奪取,馬相伯不得不離開震旦,在吳淞另創新校。“復興震旦”,就是要恢復震旦學院,復興馬相伯在震旦初創時提出的“崇尚科學,注重文藝,不談教理”的理想。

從廣義上來說,“復旦”又有“振興中華”的含義。“震旦”一詞,源于古印度。古印度人稱中國為Chinisthana,漢譯佛經作震旦。有人考證稱,Chinisthana的讀音,應為“秦斯坦”。“秦”即“大秦”,“斯坦”為“土地”。“震旦”之古義,即指中國。因此,“復興震旦”,就是復興中國、振興中華。

“復旦”被定為校名后,得到了歷代復旦人的珍惜。但是,復旦校名能保留至今,很不容易。

縱觀中國大學校名發展史,除以地名為名的大學外,很多大學校名屢有變更。僅以上海為例,交通大學自1896年盛宣懷創辦南洋公學以后,曾多次改名,如商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南洋大學堂等;同濟大學,前身是德國醫生埃里希·寶隆于1907年開設的德文醫學堂,1908年才改中文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過去,上海不少大學都曾有過響當當的校名,如滬江、圣約翰、暨南、持志、勞動、大同、大夏和光華等。這些大學,有的早已關閉,有的后來被重新整合,它們的校名從此就不存在了。

那么,復旦校名為什么會一直保留至今?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幾位德高望重的老校長。

李登輝校長將一生獻給了復旦,他把“復旦”品牌看得很重。1937年八一三事變后,校園被毀,學子星散,復旦被迫西遷。由于辦學經費捉襟見肘,學校西遷重慶后,難以為繼,不斷傳出拆并的風聲。1938年春起,主持重慶校務的吳南軒副校長等曾多次致函李登輝稱,為解經費燃眉之急,擬將私立復旦改為國立。在滬堅持辦學的李登輝一再叮嚀,改國立后,“復旦名義必須保留”。1939年4月,滬上報紙有傳言稱,復旦改國立后,擬將校名改為“西康大學”。李登輝聞訊,心急如焚,立刻致電吳南軒:“確否?待復。”吳南軒深知恩師的脾氣,回電通報:“滬報所傳改西康大學說,此間未有所聞,絕對無據。謹復。”1941年12月,國民政府正式決定,將私立復旦大學改名為國立復旦大學,“復旦”校名終得保留,李登輝這才放下心來。


李登輝

1943年,章益繼任國立復旦大學校長。在他籌劃下,復旦很快發展成為具有文、理、法、商、農五大學院的綜合性國立大學。抗戰勝利后,復旦醞釀復員返滬。按原定計劃,擬于返滬后將大部分學院遷往江蘇無錫,僅在滬保留商學院、新聞系等部分。有人因此建議,不妨將復旦大學改名為“江蘇大學”。消息傳出,北碚復旦校園一片嘩然,師生們紛紛反對,他們期待著章益校長的最后拍板。此時,章益正在上海與李登輝等溝通復員事宜。返渝后,他在北碚大禮堂召開全校大會,堅定地宣布:“無論如何,‘復旦’兩字,必不使其更改!”他話音剛落,即贏得了全場雷鳴般的掌聲。


章益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不少名校紛紛被拆并、易名。經過院系調整,復旦獲得了重要的發展機遇。這一時期,國內正掀起全盤引進蘇聯教育體制的潮流,有人因此提議,北京大學對標的是莫斯科大學,復旦大學對標的是列寧格勒大學,既然蘇聯方面是以城市名命名大學的,那么,索性把復旦大學易名為“上海大學”,豈不順理成章?陳望道校長聽后,一口否決:“‘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光華’(指光華大學)已經沒有了,‘復旦’還是留著吧!”當年,陳望道享有極高的權威,他的表態,一錘定音。從此,再也無人提起更改復旦校名之事。

復旦校長:任期不一

在百廿年復旦歷史上,有20人擔任過校長或代理校長。作為教育家,他們個性不同,出身也不同。1949年前,復旦校長基本由思想家、翻譯家、出版家和心理學家等擔任;1949年后,復旦校長則由法學家、語言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和生物學家等擔任。

除了出身不同,這些校長們的任期也不一。早期復旦由于尚屬草創階段,時局動蕩、學制不穩,校長更替頻繁,最短的任期不到一年。如主持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的高夢旦校長(監督),1909年8月上任,1910年2月去職,時間只有半年。后來,復旦走上了正軌,校長任期才漸趨穩定。

在復旦校長的任期中,有幾位校長實屬特例,值得一提——

馬相伯是復旦唯一一位兩次出山的校長。


馬相伯

馬相伯是復旦創辦人,也是復旦的第一任校長(監督)。1905年9月,復旦公學正式開學。馬相伯利用他的人脈關系,暫借吳淞提督行轅作為公學的臨時校舍,開創了復旦歷史。1906年底,他因故東渡日本,校長(監督)一職先后由嚴復、夏敬觀和高夢旦接任。

1910年2月高夢旦辭職后,馬相伯臨危受命,再次出任校長。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吳淞校舍被光復軍占領,復旦辦學中輟。復旦是馬相伯碩果僅存的教育夢想,眼見學校岌岌可危,馬相伯不顧73歲高齡,奔走呼吁,力爭復校。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在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等人的支持下,復旦終于借得徐家匯李公祠(即李鴻章紀念祠堂)作為校舍,獲得了生機。

李登輝是復旦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

1913年3月,李登輝出任校長。他上任以后,增設商科、創辦本科,直到1917年將公學改制為大學。在李登輝任內,確定了文、理、商科三足鼎立的學制,確定了校徽、校訓和校歌,確定了定址江灣的永久校基,確定了“團結、犧牲、服務”的復旦精神,復旦遂成為屹立東南的“巍巍學府”。

1936年夏,因同情愛國學生抗日運動,李登輝遭國民黨當局嫉恨,被迫提出辭呈。鑒于他在師生中享有崇高威望,校董會決議挽留,準予李登輝請假休養,請假期間,由錢新之代理校長。這樣,李登輝依然是復旦校長。直到1941年底,復旦改為國立大學,吳南軒出任校長,李登輝的校長名義才被取消。

需要指出的是,自1938年2月起,李登輝就在上海堅持辦學,擔任復旦大學上海補習部(即“滬校”)校長。1946年,滬校與復員返滬的國立復旦大學(即“渝校”)合并,李登輝才正式退隱——如此看來,從1913年初至1941年底,李登輝擔任了29年校長,如果加上他后來任“滬校”校長的任期,那他實際擔任復旦校長的時間就長達34年。

張志讓是長期在北京工作的校長。


張志讓

張志讓是著名法學家,早年就讀于復旦公學,后赴美歐留學,先后在加利福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柏林大學攻讀法學。上海解放前,他曾任復旦大學法學院院長,發起組織上海“各大學民主教授聯誼會”(簡稱“大教聯”),活躍在反蔣戰線。1949年7月,張志讓出任復旦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校長),成為1949年后復旦的第一任校長。同時,他奉命赴京,擔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由于長期在京工作,張志讓的校長任期不長,1952年即調離了復旦。

陳望道是任期僅次于李登輝的校長。

1949年7月,陳望道擔任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副校長)。因張志讓赴京,復旦校務由他主持。1952年,陳望道正式擔任校長。他強調“好學力行”,提倡“又紅又專”,尊重知識分子,為復旦大學躋身國內一流大學作出了重要貢獻。他不趨炎附勢,敢于堅持己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在呼吁改善復旦教職工待遇。從1952年至1977年,陳望道擔任校長(一度稱“革命委員會主任”)長達25年,是任期僅次于李登輝的校長。


陳望道

1978年7月,蘇步青擔任校長。1983年1月,謝希德繼任校長。自此以后,復旦校長任期逐漸規范,一般為5年左右為一屆,最長兩屆。王生洪是連任兩屆(1998年12月至2009年1月)的校長。


1992年“兩會”期間,蘇步青(中)和錢偉長(左)、張光斗(右)等與教育界人士共商培養人才、振興中華大計。 新華社發

復旦校舍:從無到有

如前所述,復旦初創時,沒有自己的校舍,借吳淞提督行轅為校舍。辛亥革命后,吳淞提督行轅被占,師生們幾無定所,顛沛流離,一度到無錫惠山上課。

在惠山開課以后,因游人如織、環境嘈雜,馬相伯認為惠山“地近花市,蕭鼓畫船,不宜建設學校”,便于1912年1月率領師生返回上海。返滬以后,因無校舍,復旦面臨關閉危局,后在各方努力下,借得徐家匯李公祠為校舍,才得以復校。


今日復旦校園。許云倩拍攝

然而,復校以后,復旦又遇新的難題。此時,李鴻章之子李經方等稱,李公祠為李氏后裔私產,復旦無權占據,必須遷出。據1913年12月25日《申報》報道:“本邑西鄉徐家匯李公祠光復后,奉前都督莊(指莊蘊寬——引者注)指令,改祀先烈以正屋為奉祀之所,其余房屋借為復旦公學校舍在案。茲奉前因,究竟該祠建造之所歷史是否由家屬捐資建筑抑為國家及地方公帑營構,自應切實調查。特委令本署科科長李君尅日前往徐家匯詳查。”

從那時開始,李經方等人多次向法院起訴,將李登輝校長等列為被告,要求復旦返還李公祠。這場官司遷延拖沓,直到1926年才結案。1926年3月31日,《民國日報》報道稱,此案經法院調查,“認定李公祠實系國家公產,故不在明令可以發還且已經發還之列……原告之訴駁斥,訴訟費用由原告負責”。至此,一場長達十余年的馬拉松官司,以復旦勝訴而告結束。

李登輝于1913年接任校長后,就官司纏身,這令他非常煩惱。李登輝預感到,當初向官方商借李公祠,是因為復旦尚屬“公立”。辛亥革命后,復旦已從“公立”轉為“私立”,將來是否還能以李公祠為校舍,還很難說。即便將來與李經方的官司打贏了(李公祠仍為復旦校舍),復旦仍會有寄人籬下之感。于是,他毅然決定,自籌資金,建設校舍。1918年,他不顧路途遙遠,利用自己在華僑中的聲望,風塵仆仆親赴南洋募捐。一年以后,他募得15萬銀元,在江灣購地70畝,開始營造校舍。1922年,江灣校舍建成,復旦終于確立了自己的永久校基。


1922年,復旦大學江灣校舍落成,來賓參觀校園。最右側為李登輝校長。

1926年,李經方等訴復旦侵權官司敗訴。此時,李登輝早已另辟蹊徑,在江灣建起了“巍巍黌宮”,簡公堂、奕住堂、第一宿舍、實中校舍、子彬院等陸續建成——這就是今日“復旦源”(位于今邯鄲校區西側)的最初建筑分布。

江灣校舍建成后,復旦逐漸發展壯大。然而,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在日軍的炮火聲中,復旦校園遭受重創:第一宿舍、體育館、女生宿舍(即“東宮”)等被夷為平地,簡公堂、相伯堂、第四宿舍等遭受嚴重破壞,后雖經修復,已不復當年雄姿。

今天,復旦已擁有邯鄲路、楓林路、新江灣城和張江四大校區,其幅員廣闊、宏偉壯麗之程度,早已超越了當年的“巍巍黌宮”。


今日復旦校園。許云倩拍攝

復旦春秋,悠悠百廿。“而今縱有凌云筆,不寫春秋只寫煙”,能不憶當年?

原標題:《復旦校名120年未變更背后的故事》

欄目主編:黃瑋 文字編輯:許云倩 題圖來源:題圖為今日復旦校門。許云倩拍攝 圖片來源:照片除署名外由復旦檔案館藏

來源:作者:讀史老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觀新聞 incentive-icons
上觀新聞
站上海,觀天下
301534文章數 753258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洞天福地 花海畢節 山水饋贈里的“詩與遠方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莆田市| 册亨县| 密山市| 安新县| 思南县| 中西区| 法库县| 遂平县| 家居| 洪江市| 呼图壁县| 丰台区| 邢台市| 五峰| 徐汇区| 肥西县| 凤阳县| 黑河市| 农安县| 安平县| 东台市| 乌拉特中旗| 长乐市| 西乡县| 防城港市| 松滋市| 新建县| 锦州市| 吴堡县| 靖安县| 阳原县| 兴安县| 盘锦市| 太白县| 平度市| 温宿县| 兴和县| 泽库县| 临朐县| 德钦县| 铁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