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德萃學校因為語言教學政策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該校總校長朱子穎在一次網絡訪談中提到“學生在校內禁用粵語”的說法,經過社交媒體的傳播后,迅速激起了公眾對粵語母語教育地位的關注和討論。學校隨后發表聲明,澄清政策細節,強調這一做法是為了優化課堂雙語教學環境,并非否定粵語在家庭和社區中的使用價值。并稱創校至今一直延用這樣的語言政策,并且獲得了家長們的共識和支持。
在抖音上流傳的訪談片段中,朱子穎介紹了學校“引以為豪”的政策除了中文科和常識科外,其他學科都采用英語授課,學生日常交流也需要使用英語或普通話,不能使用廣東話。這個說法被媒體轉載后,引發了一些網民的批評,認為這一政策“否定了香港粵語的母語地位”。
對此,德萃學校在5月20日發布聲明回應,稱自2015年建校以來,學校就一直在實施“課堂雙語優先”的政策,這一決策經過了家長委員會的充分討論,并得到了共識。學校解釋說,這一政策的核心是提升學生的英語和普通話學術能力,而不是限制粵語的使用。根據教學安排,除了中文科和常識科使用普通話教學外,數學、科學等其他學科都采用全英文授課模式,教材和評估體系也主要以英語為主。同時,學校還提供法語、西班牙語等選修課程,課外活動中,老師和學生可以用粵語、英語或普通話自由交流。
面對爭議,德萃學校進一步解釋了政策的背景和實施情況。學校表示,這一政策自2015年建校以來一直在持續實施,并且得到了家長的廣泛支持。學校強調,政策的設計基于三個方面的考慮:首先,從學術需求的角度來看,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和國際課程都以英語作為重要的考核語言,學校需要通過沉浸式的語言環境來提升學生的雙語能力;其次,從資源聚焦的角度來看,學校將中文科(普通話授課)和常識科作為母語保護科目,其他學科則采用全英文授課,以提升學生的國際競爭力;最后,從家長共識的角度來看,建校以來,學校通過多次家校溝通會,90%以上的家長都支持這一政策,認為它有助于子女適應香港的國際化教育環境。2023年的家長滿意度調查顯示,87%的家長認為雙語優先政策對孩子的未來發展很重要。
面對輿論的爭議,德萃學校還詳細說明了政策的實施細節。除了中文科(普通話授課)和常識科(普通話+繁體字教材)外,數學、科學等學科都采用全英文教材和評估體系。同時,學校還提供法語、西班牙語等選修課程,構建了一個多語言的學習環境。在課外活動和師生交流中,老師會根據學生的習慣使用粵語、普通話或英語進行溝通,不會強制要求學生使用某種語言。對于在課堂上說粵語的學生,老師只會善意地提醒,而不會采取扣分等處罰措施。學校特別強調,粵語作為大多數學生的母語,在家庭和社區環境中已經有充分的使用場景,因此學校將課堂語言重點放在英語和普通話教學上,是為了提升學生的雙語學術能力,但從未要求學生在家庭環境中必須使用英語交流,也從未否定粵語的母語地位。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朱國強認為,學校在課堂教學中強調英語和普通話的使用有其合理性,但對于學生的日常交流語言,學校應該保持開放的態度。他指出,香港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學校在推行政策時應該體現出對不同母語背景的尊重,避免引發誤解。朱國強建議,語言政策的制定需要平衡教育目標和社會現實,既要推動雙語教學,也要保護粵語文化的傳承空間。他強調,政策應該兼顧學術需求和文化認同,避免因為“一刀切”而帶來文化割裂的風險。
政策曝光后,社交媒體上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支持者認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強化英語和普通話的教學有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而反對者則擔心,這一政策可能會削弱粵語的文化認同。有網民留言說:“課堂可以優先雙語,但不應該完全禁止粵語交流。”教育學者李明輝也指出,香港的中小學普遍推行“兩文三語”(中文、英文,粵語、普通話、英語)的教育,德萃學校的政策實質上是強化了課堂的雙語環境,但也需要警惕文化割裂的風險。他建議學校在課外活動、社團交流等場景中保留粵語的使用空間,實現語言教育和文化傳承的平衡。
德萃學校在聲明中還進一步說明了政策的細節:除了中文科和常識科使用普通話教學外,其他科目都采用全英文授課,教材和評估體系也主要以英語為主,同時提供法語、西班牙語等選修課程。在課外活動中,導師和學生可以用粵語、普通話或英語進行互動,體現了語言使用的靈活性。對于在課堂上說粵語的學生,老師只會進行口頭提醒,而不會實施處罰,更注重引導而非強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