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上海第一鐘” 本文圖片均由澎湃新聞記者 鞠文韜 攝
見證報國情懷的“五四上海第一鐘”、存世最早的復旦文憑、毛主席親筆題寫的復旦大學校名手跡……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來臨之際,撥開歷史的塵埃,諸多珍貴文物在復旦大學新校史館展出。
5月18日,作為復旦大學校區(qū)的發(fā)源地、復旦精神的溯源地,“復旦源”文化育人功能區(qū)啟幕儀式舉行。以相輝堂草坪為中心,包括校史館、博物館、藝術館、科技成果館、校友館、特藏檔案館在內的“一源六館”正式落成并開放。
復旦大學校史館
其中,全新打造的復旦校史館以“教育報國、自立自強”為主線,基于豐富的歷史檔案、照片、錄音、視頻、模型、文物等,采用多樣化的展陳形式,展現120年來復旦人教育救國、開拓創(chuàng)新、自立自強的奮斗歷程。毛澤東主席給復旦大學題寫的校名手跡(1951年)在展館內展出,盡顯骨力的行草書“復旦大學”四字縱逸奔放、一氣呵成;被稱為“復旦大學校鐘”的“五四上海第一鐘”,曾經拉開五四運動在上海的序幕,也是復旦師生聲援五四、心系家國、傳播進步星火的見證;宣統(tǒng)元年(1909年)頒發(fā)的復旦公學卒業(yè)文憑,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復旦文憑,以黃色為基調,“復旦公學”四字分別位于四角,四邊還綴有雙龍戲珠圖案,上半部分印有“慈禧太后諭”,下方詳列了各門課程的成績及總平均分,左下角蓋有當時復旦公學監(jiān)督高夢旦(高鳳謙)和教務長李登輝的私印。
毛主席給復旦大學題寫的校名手跡(1951年)
存世最早的復旦文憑
復旦大學博物館則由相伯堂、簡公堂、景萊堂(蔡冠深人文館)組成。相伯堂以復旦大學創(chuàng)始人馬相伯先生的名字命名,建于1933年,相伯堂與北側簡公堂曾遭炮火重創(chuàng),百廿校慶之際新修的相伯堂恢復了原貌,作為復旦大學博物館的“碼頭”,將配置全市、全國、全球文博資源,引進國內外合作展;簡公堂二樓設有禮堂,上世紀二十年代李大釗、魯迅等名人曾來此演講,著名戲劇家洪深領導的“復旦劇社”也在此成立,校慶之際將改為董顧麗真藝術博物館;蔡冠深人文館再次修繕后面向公眾開放,通過產學研用一體化,打造“文化客廳”與“公共文化外交”新平臺,設立半開放式標本中心+互動實驗室、VIP接待室、多功能報告廳“穎琴廳”。
復旦大學科技成果館以“探索基礎科學”“突破重大技術”“融合交叉研究”三大主題展區(qū)為核心,從極宏觀到極微觀的基礎研究創(chuàng)新,從信息技術到人工智能,從生命健康到科學裝置的重大技術突破,通過全方位、立體化的展示方式,系統(tǒng)呈現復旦大學近年來取得的高水平、標志性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
復旦大學藝術館的首展以“日月復光華”為名開啟。展覽邀請觀眾沉浸于朱東潤先生書法的金石風骨,感受王蘧常先生章草的浩然之氣。沉睡在故紙堆中的藝術精魄,與當代的先鋒實驗形成了跨越時空的對話,生動詮釋了“古與今”“常與變”“人與物”和“技與道”等一系列當代問題。作為復旦大學新文科建設的重要實踐,本次展覽旨在突破學科藩籬,邀請觀眾見證哲學和科學、藝術和技術的跨界共生。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了解到,為更好推進大學文化建設,學校決定設立“復旦源”文化發(fā)展基金,首期金額1億元,得到校董校友和各地校友會積極又熱烈的響應。基金很快實現了首期籌款1億元的目標,其中,復旦校董、云鋒基金聯合創(chuàng)始人、主席虞鋒創(chuàng)辦的企業(yè)云鋒基金捐贈5000萬元,上海復旦大學校友會會長黎瑞剛,校董、中赟資本董事長陳靖豐分別以個人名義捐贈1000萬元。
基金將以“復旦源”為依托,以校史育人、文化育人、創(chuàng)新教育、藝術美育、榜樣育人為目標,著力引進豐富歷史文化資源、高水平藝術資源,展示頂尖科創(chuàng)成果,致力于全面為復旦學子打造歷史文化教育場所、提升審美素養(yǎng)和藝術品位,擦亮“復旦源”文化育人功能區(qū)特色名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