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家,發現電梯里貼了一張A4紙,還特地翻譯成中文,上面寫著“陽臺上禁止吸煙、禁止從陽臺上傾倒垃圾”。
信箱里還有一份通知,用純中文寫的,上面寫著:不要在走廊、大樓大廳等公共場所,用聲音外放的方式打電話、看視頻。
這兩份通知,顯然是“致中國人”。
最近,樓里的中國人住戶有所增加,而且都是剛來不久的“新中國人”。為啥有這種感覺?并不僅僅是因為穿著打扮與眾不同(其個人可能沒啥感覺),而是出現了中國國內小區里常有的風景:帶小孩在一樓大廳玩耍、穿緊身瑜伽服上超市買菜、走廊里用微信視頻與別人外放聊天。
公寓樓的管理委員會邀請我擔任委員,我也想為大伙做點貢獻,欣然答應。參加幾次會議,聽到的都是日本人的抱怨,說外國人亂扔垃圾、在陽臺上抽煙污染隔壁鄰居、上下電梯不把小狗抱在懷里、見面打招呼沒有回應、車在馬路上亂停、說話總是大聲嚷嚷。
還有一次是集中會議,專題討論“中國人住戶把房子做成民宿”問題。
因為發現有中國人住戶將自己的房子做成民宿,還把房間的鑰匙擱在一個小密碼箱里掛在大樓外的花壇欄桿上,深更半夜里有中國人拖著行李箱在花壇上取了鑰匙,堂而皇之地打開大樓的門禁系統。
管理委員會認為這個問題非常嚴重,他們認為,非住戶沒經過同意是不得進入大樓的,擅自讓身份不明的外國人入住,對大樓住戶的安全構成了威脅。
管理委員會還邀請了附近警察局的警察一起參加會議,最終得出一個結論:外國人使用“民宿”手段擅自進入大樓入住,屬于“非法入侵建筑物罪”,發現后可以立即通報警察予以拘捕。
總之,這些日本人住戶覺得,自己好不容易花了老價錢買了一套好公寓居住,自己的生活環境不允他人破壞。
前不久,我辭去了管理委員會委員的職務,我不想成為大家的“垃圾桶”。
其實,住在大樓里的中國人有兩類,一類是長期在日本留學、然后工作的“老中國人”,他們大多已經融入日本社會,懂日語,也已經習慣于日本社會的各種規矩。另一類是“新中國人”,大多不懂日語,這幾年以“經營管理”或“高度人才”等簽證來到日本,還不習慣于日本社會的各種條條框框。一般情況是,“老中國人”在電梯里遇到“新中國人”,也大多會裝著不認識,不會有“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的激情。
中國人有一句老話,叫“入鄉隨俗”,就是說,到了一個地方,要尊重當地的習俗規矩,融入當地的社會。
我常對初到日本的國內朋友說:“如果你不懂該怎么做,就先安靜觀察別人怎么做,就像林黛玉進賈府一樣,走一步看一步,別急著把自己整成主人。”
生活習慣是一種文化的沉淀,是一個民族幾百年下來形成的生活方式與社會認知。它沒有對錯之分,但有“場合”之別。
生活在異國的每一天,其實都在教我們:只有學會放下“理所當然”,才能真正理解“彼此不同”。適應日本,不是放棄自我,而是學會用別人的方式看世界,理解別人的邏輯去生活。
這,才是跨文化生活的真正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