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時報訊(記者 鄧雯婷) 科技賦能,跨界共生。5月21日上午,由南京藝術學院主辦,人文與博物館學院承辦的“文物、博物館學科建設協同創新大會”在南京藝術學院開幕。作為第十屆南京藝術學院520畢業展演嘉年華的一項重要活動,本次大會以“科技賦能,跨界共生”為主題,匯聚文博領域各方力量,共商新時代文博事業創新發展大計。
國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司長、一級巡視員羅靜,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兼省文物局局長,南京博物院黨委書記拾峰,重慶大學溧陽智慧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漢龍,南京博物院院長王奇志以及來自全國31家文博類事業單位、34家高校以及16家文博類企業共計150多位專家學者出席了開幕式。參加開幕式的還有南京藝術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張凌浩,黨委副書記李向民,黨委常委、副校長張捷,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及人文與博物館學院全體人員。開幕式由人文與博物館學院黨總支書記陳穎主持。
開幕式上,張凌浩代表學校對參會的各位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歡迎,并指出本次會議探討了科技在文博事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跨界合作對于推動文博事業創新發展的必要性。大會旨在搭建一個平臺,促進高等院校與文博機構、科技企業、文化創意產業等相關領域的交流合作,共同探索文博事業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創新路徑和發展模式,共同為中國文物保護事業貢獻力量。
羅靜代表國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向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他表示,大會的主題“科技賦能,跨界共生”恰逢其時,正切中當前文博教育與行業發展所面臨的時代課題。高校、科研機構、博物館系統以及企業平臺應形成耦合互動的生態協同,凝聚起服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教育合力。
劉漢龍院士在講話中表示,科技對于文物保護的作用日益凸顯,新技術、新材料、新方法的應用對文物保護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未來的文物保護必然是跨學科、多主體參與的一項事業。博洛尼亞大學—南京藝術學院合作辦學項目負責人莫里吉教授也作了視頻致辭,表達對大會的美好祝愿。
開幕式上,南京藝術學院與南京博物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同時為中國揚州大運河博物館等12家單位實習實踐教學基地進行了授牌。文物與博物館學院與重慶大學溧陽研究院舉行了共建實驗室揭牌儀式。開幕式結束后,與會嘉賓參觀了“智繕天工——人文與博物館學院2025年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畢業作品展”。
據悉,本次大會還將舉辦主旨論壇與分論壇,邀請文博領域專家圍繞文物保護人才培養、文化遺產保護技術、國際交流合作等熱點議題展開深入交流研討,為中國文物保護事業獻計獻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