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蔣菡
5月20日,由國測國際會議會展中心與藝趣博物成長文化中心聯合主辦的國際文博藝術交流平臺啟動儀式在國測會展中心舉行。該平臺的成立旨在搭建一個國際化的文博藝術交流橋梁,推動文物與藝術、文化與教育的深度融合,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博走進生活。
本次活動以“破界·共生”為主線,也應和了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的主題。多地多家博物館相關負責人、文博藝術單位代表、藝術家、戲劇團隊、音樂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等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這一重要時刻,并就讓文物在當下“活”起來,讓文化在百姓身邊“火”起來等話題進行了充分探討。
清華美院教授張夫也介紹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廣義性,涵蓋戲劇、民間傳說等多元形態,強調需打破博物館文物、表演藝術、手工藝等門類壁壘。他呼吁加強國際文化交流,呼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張中外文化互鑒共生。
電影人周黎明提出傳統藝術形式(如展覽與演出)的界限可被打破,并以“沉浸式戲劇”實踐為例,分享如何通過場地特性與經典劇目結合實現低成本高效果。他表示,藝術無國界,需以大眾喜愛的方式呈現,讓傳統文化煥發活力。
中國煤礦文工團劇目部主任馬凱瓊分享了該團與博物館合作的《傭立千年》《文明的燭火》等多部沉浸式戲劇案例,并提出未來三大創作方向:現實題材話劇、文物古跡活化、非遺短平快駐場演出。她表示,期待與各界深化合作,探索文博與藝術的無界融合。
中國農業博物館社教部科普教育組負責人趙靚介紹了科普劇《憫食記》等農業主題戲劇實踐,并表示希望通過戲劇生動傳遞傳統文化知識,期待與其他單位合作挖掘農業文化價值。國家動物博物館運營與管理部副主任張雪介紹了自然類場館的科普話劇嘗試,提出未來計劃以藝術形式深化“和諧共生”理念宣傳。
據悉,一直以來,國測國際會議會展中心與藝趣博物成長文化中心在文博藝術領域積極探索創新,已成功打造了一系列優秀的文博戲劇、文博音樂、文博服裝案例。北京國測劇院負責人韓馨怡表示:“戲劇與博物館都是人類文明的載體。我們希望通過舞臺藝術的語言,破解文物背后的情感密碼,讓文物成為可感可觸的敘事。”藝趣博物成長文化中心負責人王翼表示,文博戲劇的核心是打破時空的隔閡,孕育多元生動的文博藝術交流平臺,期待未來觀眾能在劇院觀看文物為主題的戲劇。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