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高校圈最炸裂的新聞之一,莫過于“哈佛又被撤資”。
這所世界頂級名校,剛剛又被聯邦政府“拔掉”了6000萬美元的研究資助。
而就在幾天前,眾議院共和黨還專門發布了一份調查報告,直指美國多所名校(尤其是哈佛)過去十年間與中國的深度學術合作,正在悄悄為中國“助力軍工、提升戰力”。
政界火力全開、輿論迅速升溫——這一次,哈佛是真的傷到了骨頭,也讓中美學術交流的未來,蒙上一層濃霧。
5月中旬,美國眾議院“對中共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簡稱CCP委員會)聯合教育與勞工委員會,拋出了一份超過50頁的重磅報告,標題直接明示:“美國大學正在無意中協助中國發展其軍事實力”。
在這份報告中,哈佛被數次點名。
理由是它過去與中國高校、研究機構乃至軍工背景單位開展過大量合作,而這些合作“缺乏審查和透明度”。
報告中提到的合作領域包括:高超音速飛行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核能工程和半導體制造等——每一個都可能被視作“戰略敏感技術”。
更夸張的是,報告認為美國大學“不經意間”推動了中國的技術進步,甚至“為解放軍提供了人才和算法基礎”。
聽起來是不是很耳熟?
沒錯,這與幾年前轟動全美的“中國行動計劃”如出一轍,只不過這一次,共和黨盯得更緊,靶子瞄得更高——不是單個華人學者,而是整個制度化合作網絡。
就在這份報告公開后不到48小時,哈佛大學官網悄然更新了一則通告:其下屬的一項生物醫學研究項目因“合規性問題”遭到聯邦政府叫停,涉及資金約為6000萬美元。
雖然哈佛沒有明確承認這與中方合作有關,但《波士頓環球報》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指出,這筆資助的終止,正是因為審查方對其與中國科研人員的合作細節產生疑問,尤其是資金流向、知識產權歸屬、成果發布規則等方面。
這并非哈佛第一次被“拔管”:
2023年,一項與中國學者共同研究的AI醫學影像項目就曾被終止;
2024年春季,哈佛醫學院被暫停參與一個國防部資助的神經科學實驗;
今年年初,美國教育部還要求哈佛披露其與北京某研究機構的全部合作細節,范圍追溯至2013年。
但這一次,6000萬美元的資助撤銷,是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
不僅代表財政傷害,更釋放出一個信號:
未來對中美學術合作的高壓政策,不是玩假的。
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是:這些年,美國高校真的和中國“過從甚密”了嗎?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數額驚人。
根據CCP委員會引用的教育部數據,過去十年,美國高校共收到來自中國政府及實體的捐款與合作資金超過3億美元,其中超過70%集中在TOP50的研究型大學中。
合作方式五花八門,主要包括:
共同實驗室建設;
博士聯合培養項目;
教授掛職與短期任教;
數據共享與跨國論文發表;
企業贊助研發項目(特別是AI、芯片、藥物方向);
留學生學費收入與學術考核標準掛鉤等。
這在學術圈內原本屬于“正常國際合作”范疇,但在當前中美科技競爭日趨尖銳、國安思維擴張的大背景下,這些合作被賦予了新的戰略解讀。
而共和黨此刻將目光投向哈佛、耶魯、斯坦福、麻省理工等學校,某種程度上,是將中美學術關系重新包裝為國家安全問題。
一旦這一邏輯成立,未來可能出現的連鎖反應包括:
限制高校教授赴華講學、出席會議;
清理境外合作項目的資助與審批;
對中籍學生與研究員設限;
啟動反向問責機制,迫使學校主動切割合作對象。
面對這輪新風暴,哈佛并非毫無防備。
早在2020年,中國行動計劃余波未平時,哈佛就成立了專門的“國際研究合規辦公室”,試圖在“安全與自由”之間尋找平衡。
但這一做法并未贏得兩邊的掌聲——
學術界認為這會導致“寒蟬效應”,讓本該開放的交流渠道被無端扼殺;
而政界(尤其是共和黨保守派)則認為這只是“象征性合規”,問題根本沒解決。
更尷尬的是,在被撤資的那幾天,哈佛校內還在討論如何進一步擴大與亞洲高校的合作,尤其是推出與香港、新加坡及東京高校的新聯合課程。
于是就有議員公開諷刺:“哈佛到底是想當美國的研究中心,還是亞洲的技術外包方?”
這話雖然帶刺,但也不無道理——在國家安全邏輯愈發主導教育政策的當下,名校的“國際身份”正在成為某種風險資產。
哈佛不是唯一。
正在接受“合作審查”的,還有:
斯坦福大學:因與中國AI公司簽署研究協議而被調查;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因參與清華-伯克利聯合研究中心而被點名;
哥倫比亞大學:去年與華為簽署學術數據庫授權協議后,被議員公開質疑;
賓夕法尼亞大學:據稱收到過來自中國企業的匿名捐贈。
對于中美高校合作來說,這顯然是最不友善的時代。
而對于廣大國際學生,尤其是中國留學生來說,這場圍繞“學術安全”的政治風暴,同樣充滿暗流:
研究方向涉及芯片、量子、AI的中籍學生或將面臨更多審查;
部分導師已在悄然回避招收來自中國的學生;
留美路徑、OPT簽證與科研資助之間的隱性壁壘越來越多。
在哈佛校園中心有一面著名的石墻,上面刻著一句話:
“Enter to grow in wisdom.”(走進來,是為了增長智慧。)
可如今,越來越多的政策與限制,正在用“安全”之名,堵住“智慧”之窗。
對哈佛來說,這6000萬美元的撤資也許并非致命,但它所象征的,是一個更寒冷的時代正在逼近。
而在這個時代里,中美之間的信任基礎在崩塌,科研協作被視為間諜行為,教育交流變成政治風險。
留學生們、教授們、學術機構們,是否還能在高墻與高壓之間,守住那一點點本該屬于學術的自由與可能?
這是哈佛必須回答的問題,也是所有國際教育者共同的挑戰。
多說一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