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9 日傍晚,杭州某小區傳來重物墜地的悶響。九歲的朱同學躺在血泊中,他剛在棋院輸掉兩盤棋,身上還帶著父親施暴留下的新舊傷痕。這個曾以九戰全勝拿下全國少兒圍棋冠軍的少年,最終用生命掙脫了“天才”的牢籠。
01
7 歲斬獲全國冠軍、9 歲晉升業余 6 段,朱同學的圍棋天賦被業內譽為“百年一遇”。然而,這些耀眼成績的背后,是父親近乎癲狂的“棍棒教育”。從煙頭燙傷到鐵棍毆打,從棋院走廊到比賽現場,暴力如影隨形。知情人透露,朱父甚至在社交平臺公開宣稱“棍棒底下出天才”,將孩子的失敗視為“抗挫能力不足”的證明。
更令人痛心的是,這種暴力早已突破家庭邊界。去年某場比賽中,朱父當眾用鐵棍毆打孩子,勸阻的棋友反遭攻擊。培訓機構雖知情卻無力干預,因為撫養權在父親手中,“關上房門就是家事”的觀念讓保護機制形同虛設。母親因不堪家暴逃離后,朱同學徹底淪為父親發泄挫敗感的工具 —— 他的存在不再是鮮活的生命,而是“爭面子的工具”。
02
朱同學的悲劇并非孤例。2025 年 4 月,遼寧 16 歲的信息學競賽銀牌選手于同學,同樣因家庭暴力和升學壓力墜樓。瀕死之際,他口中仍呼喊著“媽媽救我”。這些案例揭示出暴力教育的致命邏輯:家長將自身未實現的欲望投射到孩子身上,用暴力將其異化為“成功工具”,最終摧毀其精神世界。
心理學研究表明,長期遭受暴力的兒童,大腦杏仁核會因過度刺激而異常活躍,導致前額葉發育滯后,出現記憶力下降、情緒調節障礙等問題。朱同學手腕上交錯的傷痕,正是這種精神創傷的具象化表達。更可怕的是,這種傷害具有代際傳遞性 —— 施暴者往往曾是受害者,朱父對兒子的暴行,何嘗不是其童年創傷的復刻?
03
事件曝光后,有人以郎朗的成長經歷為棍棒教育辯護,卻忽視了幸存者偏差的致命陷阱。朗朗的成功是個案,而更多像朱同學這樣的孩子,在暴力中凋零卻無人知曉。中國法院網近期案例顯示,因暴力教育涉嫌違法的家長已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法律明確劃出“體罰子女即違法”的紅線。
圍棋本應是啟迪智慧的“妙手”,而非摧殘生命的枷鎖。中國圍棋協會曾呼吁“用鼓勵代替懲罰”,因為真正的教育應如衢州“圍棋進校園”模式,在對弈中培養大局觀與抗挫力,而非通過暴力扭曲人格。當杭州婦聯介入調查、朱父被警方帶走時,我們更應深思:當“天才”成為孩子的唯一標簽,當成功凌駕于生命之上,這樣的教育究竟在培養人才,還是制造悲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