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22 日,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經歷了驚心動魄的 24 小時。凌晨 3 時,長石鎮山腳下的村莊在暴雨中突然被泥石吞噬,2 名村民被困;9 小時后,果瓦鄉慶陽村再次發生山體滑坡,約 1500 立方米土石瞬間掩埋了部分房屋,多人失聯。這場災難不僅是自然力量的暴虐展示,更是對地質災害防治體系的嚴峻考驗。
一、生死救援:在泥濘與危險中爭分奪秒
當第一聲山體崩塌的轟鳴劃破夜空時,長石鎮的村民們還在睡夢中。500 立方米的滑坡體瞬間掩埋了 2 戶民房,被困者的呼救聲被淹沒在泥土中。消防隊員攜帶生命探測儀和破拆工具迅速抵達,在泥濘中徒手挖掘。一名參與救援的消防員回憶:"泥土里混著碎石,硬得像混凝土,但我們不敢停,每一秒都可能決定生死。" 經過 5 小時奮戰,1 名被困者被成功救出,另 1 人仍在搜救中。
果瓦鄉的救援更為艱難。由于道路被阻斷,救援隊伍需徒步 5 公里進入災區,大型機械無法及時到位。滑坡體上方的山體仍在松動,每小時都要進行地質監測以避免二次坍塌。救援人員采用 "蜂巢式" 搜救法,分區域地毯式搜索,同時利用無人機進行高空偵查。盡管面臨重重困難,救援指揮部表示:"只要有一絲生命跡象,我們就絕不放棄。"
二、天災背后:脆弱地質與極端天氣的雙重暴擊
此次災害的直接誘因是罕見的強降雨。5 月 21 日至 22 日,大方縣瓢井平塘站監測到 211.8 毫米的特大暴雨,長石、果瓦等鄉鎮降雨量超過 150 毫米,土壤含水量達到飽和狀態。地質專家指出,大方縣地處喀斯特地貌區,頁巖層遇水易軟化,形成順層滑坡風險。這種地質結構如同 "千層酥",雨水浸泡后極易整體滑動。
歷史的警鐘早已敲響。2016 年 7 月 1 日,大方縣理化鄉因暴雨引發山體滑坡,造成 23 人遇難,7 人受傷。當時的調查報告顯示,預警信息未能有效傳遞到基層,部分村民仍居住在隱患區域。九年過去,類似的場景再次上演 —— 果瓦鄉慶陽村的村民中,仍有不少人因生計問題選擇留在地質災害隱患點附近。
三、防災之痛:預警與執行的 "最后一公里" 困境
盡管氣象部門提前發布了暴雨預警,但基層執行層面仍存在漏洞。長石鎮政府工作人員坦言:"我們已疏散了地災點的村民,但沒想到非地災點也會發生滑坡。" 這種 "選擇性防御" 暴露了地質災害監測的盲區。事實上,大方縣 2024 年的地質災害隱患排查中,僅長石鎮就有 12 處風險點,但此次滑坡卻發生在未被列入重點監測的區域。
災后重建的滯后加劇了風險。2016 年理化鄉滑坡后,政府雖建設了安置點,但部分村民因種地不便選擇返回老宅。而此次果瓦鄉的救援現場,仍有村民感嘆:"搬離后土地沒人管,我們靠什么生活?" 這種 "搬得出、穩不住" 的困境,折射出防災體系中民生保障與地質安全的深層矛盾。
四、科學應對:從 "事后救援" 到 "事前防御" 的跨越
面對頻發的地質災害,貴州省已啟動地質災害 Ⅲ 級應急響應,調派 500 余名救援人員趕赴現場,并計劃在受災區域安裝實時監測設備。專家建議采取 "工程 + 生態" 的綜合治理方案:在滑坡易發區修建抗滑樁、排水系統,同時種植根系發達的固土植物如馬桑、刺槐,增強山體穩定性。
公眾防災意識的提升同樣關鍵。地質災害發生前往往有前兆,如山體裂縫加寬、泉水異常、動物驚恐等。當地政府應通過村村通廣播、手機短信等方式,將預警信息精準傳遞到每一戶。此外,需建立常態化的應急演練機制,讓村民熟悉逃生路線和避險技巧。
五、未來之路:在氣候變化中筑牢安全防線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地質災害防治面臨更大挑戰。貴州省需進一步完善 "空天地" 一體化監測網絡,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巡檢和地面傳感器,實現對山體動態的實時監控。同時,應推動地質災害高風險區居民的科學遷移,將安置點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確保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這場災難再次警示我們:在自然力量面前,人類并非無能為力。通過科學監測、精準預警、系統治理和全民參與,我們完全可以將地質災害的損失降到最低。正如果瓦鄉一位參與救援的武警戰士所說:"每一次與死神的賽跑,都是對生命的敬畏,也是對防災體系的檢驗。" 當預警真正成為 "保命符",當防災意識融入日常,我們才能在暴雨傾盆時,守護住每一個脆弱的生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