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7日上午8點,邵逸夫在家中黯然離世,享年107歲。
消息傳出那一刻,輿論嘩然。他留下的,不僅是龐大的影視王國,還有一個讓人無比好奇的問題:他到底是怎么活到107歲的?
相比他“TVB之父”、“電影大王”的身份,人們更多地在問,這樣一個在滾燙娛樂圈摸爬滾打一輩子的人,為何到最后還能安然老去,幾乎沒什么大病?更神奇的是,他到九十歲還堅持工作、思維清晰。有沒有什么獨家養生秘籍?
媒體也早早問過他這個問題,他的回答讓人一愣,卻也非常樸素直接。他說,秘訣就是:“一是勤奮工作,二是笑口常開,三是每天練功,不喝酒、不賭錢。”聽起來不復雜,但真做起來,誰又能堅持幾十年呢?
“我每天只睡五小時”——工作就是他的長生藥
很多人以為,年紀越大就越要休息。但邵逸夫不是。他活了一百多歲,卻把大半輩子都泡在工作里。他說過:“只有保持工作,才會長壽。”
別看他后半生名利雙收,小時候其實過得挺普通。他出生在上海,家里經營影業公司,從小耳濡目染,對電影這一行特別熟。別人上學,他在攝影棚學燈光、學剪輯。他并不是坐享其成的富二代,而是很早就卷進了這個行業。
年輕時他去了新加坡、馬來西亞幫三哥打拼事業,“天一影業”很快就在東南亞站穩了腳。你別看這只是“家族生意”,在邵逸夫的手里,那可是玩出了國際感。為了把有聲電影引進中國,他1931年就只身去美國買回國內第一臺“講話機器”,拍出了中國第一部有聲片《白金龍》。這種敢想敢干的勁頭,一直伴隨他一生。
1958年,他單槍匹馬殺入香港電影市場,創辦了“邵氏兄弟影業公司”。電影《貂蟬》一炮而紅,票房沖破紀錄。那時候的香港,幾乎家家戶戶看邵氏電影,什么《七十二家房客》、《獨臂刀》、《大醉俠》,一部接一部。
可他沒有停下來。他知道,電影不能只靠明星,要靠系統,于是他開始辦訓練班,辦電視臺。TVB的“黃金一代”——劉德華、周潤發、梁朝偉……哪一個不是從他這里走出去的?
而他自己呢?90歲才“退休”,但退而不休。每兩周一次的會議他從不缺席,車里的酒吧都被改成了辦公桌。每天睡五小時,午休一小時,其余時間都在動腦、處理事務。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大腦的持續活動對抗老年癡呆特別有幫助。工作其實就是他的一種“活躍神經”的方式。對邵逸夫來說,電影不是職業,是熱愛;他不是被工作“綁架”,而是主動地選擇用“忙碌”來與衰老對抗。
笑是一種養生
很多人回憶邵逸夫,都會說他是個“愛笑的人”。這不是那種應酬式的笑,而是發自內心的豁達和幽默。
他喜歡《憨豆先生》,這種別人看著尷尬的英式喜劇,他卻能看得樂不可支。他在公眾場合總是彬彬有禮,對人不擺架子,就算員工遲到,也很少發火。你說一個九十多歲的企業家,還能這么和氣,這是不是一種罕見的修養?
曾有一段時間,他手下最重要的導演李翰祥離開了邵氏,還帶走了一票骨干。這對公司打擊很大,別人可能會氣得跳腳,但邵逸夫后來不僅沒有計較,還在李翰祥落魄時請他回來。
這種氣度,不僅是修養,更是他的養生哲學。他知道,“生氣”是最費體力的事。他選了不生氣,也就少了很多病。
他的慈善事業也是從一封信開始的。有個老人寫信求助,說每天看到他開豪車從養老院門口經過,想求500港元生活費。結果邵逸夫真的寄了支票。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只是個小故事”,但邵逸夫從那之后,開始了幾十年的捐款旅程。
到去世前,他一共捐出了34億港元,建了五千多項教育和醫療項目。光是“逸夫樓”,全國幾乎每所大學都有一棟。
你要說他是為了“名”,那他完全可以留在娛樂圈繼續捧人掙錢。但他做這些的時候,已經沒有名利之爭。他說:“做慈善是對社會最好的回饋。” 其實他是在給自己積福、積德,也積了一個好心態。
“笑口常開”不是傻樂,而是明知道人生有苦,依然選擇以柔克剛。
兩個女人,一生陪伴
一個人長壽,不光靠飲食、鍛煉,還靠感情的滋潤。邵逸夫一生最幸運的事,就是遇到了兩個愿意陪他到老的女人。
第一個是黃美珍。兩人1937年結婚,在新加坡相識,一見鐘情。她懂電影、氣質好,結婚后一直是邵逸夫背后的女人。沒有她,邵逸夫可能早就被瑣事拖垮。她在事業低谷期陪伴,在他忙碌時做堅強后盾,兩人攜手五十年,幾乎沒怎么吵過架。
第二位是方逸華。她是南洋歌后,1952年在夜總會上唱了一首《花月佳期》,一唱成緣分。方逸華后來加入公司,成了邵逸夫的左膀右臂。兩人是“伴侶”也是“戰友”。當黃美珍去世后,邵逸夫悲傷了很久。十年后,他和方逸華在美國結婚,一個90歲,一個62歲。
這段婚姻被很多人議論,但他們不在乎。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證明,情感是最好的治愈。到了老年,身邊還有個能聽你嘮叨、懂你冷暖的人,就是最好的“保健品”。
你說長壽靠不靠愛?當然靠。邵逸夫的生活,沒有孤獨感,有陪伴、有知音,這比任何保健品都靠譜。
飲食平衡,不碰煙酒,功夫養身
他不是苦行僧,也不是食療大師。他吃得很正常,葷素搭配,什么都吃。別人勸他吃素,說清淡長壽,他一笑了之。他不講究“精致養生”,只相信自己吃得開心最重要。
不過有兩樣他是堅決不碰的:煙和酒。
你要知道,他這一生應酬無數,煙酒不斷地往身邊遞。但他就能做到不動心。他說,酒是肝臟的“慢性毒藥”,煙是肺的“慢性殺手”,沒有一點好處。
這話一點不假。酒精性肝硬化、脂肪肝,很多人年紀大了才發現肝不好,追根究底,就是年輕時“喝太多”。
除了飲食,他還喜歡“動”。70歲學拳,早上打太極,堅持幾十年。每次出門旅游,他不是走馬觀花,而是爬山、涉水,動個痛快。
“每天早上45分鐘,我用來打拳練功,這保證了我的睡眠和精神。”
很多人老了就怕動,但其實適度鍛煉,才是長壽的良藥。他用身體驗證了“動則不衰”這句話。
結語
邵逸夫沒有神秘的養生秘訣,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我們常常忽略的“小事”。
他認真工作,不把時間浪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他待人溫和,不讓情緒吞噬身體。他規律作息,熱愛鍛煉,不依賴補藥。他拒絕煙酒,不貪圖一時快感。他的養生方式,說白了,就是“自律”和“節制”。
他活得不躲不藏,不怕老,也不怕死。他讓我們看到,真正的長壽,并不是靠天靠命,而是靠活法。
參考資料:
《明報》:“邵逸夫逝世,享年107歲”,2014年1月7日
香港TVB公開檔案資料
香港《大公報》人物專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