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1945》網站最近突然開竅了,開始意識到中國殲-36戰斗機對美國B-21隱身轟炸機的威脅。這事兒說起來有點滑稽,畢竟殲-36去年末就已經亮相,美國各界一開始還嘴硬不承認它是六代機,現在卻突然急眼了。
按照美媒的說法,殲-36的核心優勢就是航程和隱身性能。這架搭載了三臺發動機的龐然大物,作戰半徑直接瞄準關島——這個距離第一島鏈2400公里、距大陸架3000公里的美軍西太核心基地。一旦被納入攻擊范圍,B-21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不過,美媒的思路還是太老套,還停留在“斗獸棋”階段,覺得殲-36就是專門攔截B-21發射的巡航導彈。但他們根本沒意識到,在殲-10CE都得靠體系作戰的時代,殲-36的上限遠不止于此。
五代機的隱身其實是個“半吊子”。像F-35這種,正面雷達反射截面積(RCS)能達到0.01平方米,但側面、尾部和腹部就拉胯了,RCS可能飆升到1平方米以上。這就意味著五代機得像做賊一樣,小心翼翼規劃飛行路線,生怕暴露自己。而六代機就不一樣了,殲-36實現了全向隱身,大部分角度對常見雷達波段都有良好的低可探測效果。打個比方,五代機就像穿了件防彈衣,只護住正面,其他地方全露著;殲-36則是全身裹著防彈衣,連后腦勺都不放過。
再說說預警機的問題。預警機雖然重要,但隱身性太差,很容易成為靶子。各國空軍只能讓預警機躲在后方,結果前線戰機和預警機配合效率大打折扣。殲-36最牛的地方,就是把全向隱身和高功率雷達結合起來,成了真正的“小型隱身預警機”。它指揮的不是普通戰斗機,而是同樣隱身的無人機群。這就好比以前打仗,指揮官站在山頂上舉著喇叭喊,結果被敵人一炮轟了;現在指揮官藏在戰壕里,通過無線電指揮一群機器人去沖鋒。
美媒提到的F-35雷達落伍的問題,確實是個大麻煩。F-35原計劃2026年換裝氮化鎵雷達,結果受稀土供應影響,得等到2028年甚至2030年才能上機。而中航工業的機載雷達技術可是世界頂尖,殲-36的大身板又能裝大尺寸雷達。從南亞空戰的經驗來看,現在空戰已經變成“遠程對射”,超遠程空空導彈射程動不動就幾百公里,無人機完全可以承擔發射任務。殲-36憑借全向隱身和多人駕駛機制,能在前線隱身巡視,遠距離搜索目標,然后指揮無人機群發起攻擊。這種作戰模式對美軍現有體系來說,簡直是降維打擊。
說到作戰半徑,美國最近把F-47的作戰半徑上調到1000海里(約1850公里),還在研發配套的YFQ-42A和YFQ-44A無人機。這和殲-36的思路如出一轍。不過,殲-36的航程和載彈量顯然更勝一籌。它的彈艙設計堪稱“暴力”,主彈艙長達7米多,能掛載4枚射程500公里左右的PL-17超遠程空空導彈,或者2枚遠程對地、對海攻擊武器。再加上空中加油,殲-36的制空范圍能覆蓋關島這樣的第二島鏈。
說白了,殲-36根本不是單純的戰斗機,而是一個集隱身、預警、攻擊于一體的空中作戰系統。它的出現,直接打破了美國在西太的空中優勢。美國空軍雖然嘴上不承認,但私下里已經開始借鑒殲-36的設計思路。未來,隨著殲-36和F-47的陸續服役,中美在西太的空中博弈將更加激烈。美媒現在才反應過來,恐怕已經有點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