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平壤,38度高溫把千里馬銅像曬得發亮。留學生小明擦著汗,看街對面三個朝鮮姑娘共撐一把遮陽傘走過——左邊穿淡藍包臀裙的露出半截藕白小腿,中間米色高跟鞋踩出華爾茲節奏,右邊抱課本的姑娘脖頸細汗折射著陽光,像戴了條碎鉆項鏈。
"你看她們眼睛多干凈!"越南同學猴子陶醉地啃著老冰棍。小明笑他不懂風情:"要我說,包臀裙才是朝鮮第五大發明。"這話不假,這些姑娘能把國營被服廠統一裁剪的制服,穿出巴黎高定的韻味。
轉角處的"7月冰站"總排著長隊。65歲的金奶奶每天雷打不動來買三支雪糕:草莓味給孫子,綠豆味自己吃,奶油味要供在丈夫遺照前——二十年前他參與建造柳京飯店時,最饞的就是這口甜。
冰柜里的計劃經濟
平壤人把冰柜稱為"會冒冷氣的百寶箱"。國營冰站像雨后蘑菇般冒出來,光復大街三號鋪的冰柜甚至能變戲法:清晨賣豆腐腦,中午變冷面窗口,傍晚成了冰鎮啤酒攤。
老板娘李英淑有本神秘的賬簿:
5點檔:學生黨搶購5朝元(約3毛5)老冰棍
7點檔:上班族帶走10朝元盒裝冰淇淋
9點檔:機關干部預定20朝元的三色球
最受歡迎的是中朝合資的"大同江雪糕",包裝印著兩國國旗。小明見過建筑工人蹲在馬路牙子上,像鑒賞珠寶般小口舔著雪糕——這支價值半斤玉米的奢侈品,夠他們幸福一整天。
傍晚的凱旋門廣場,自行車流匯成銀河。43歲的崔美善蹬著中國產"鳳凰牌",后座綁著三個泡沫箱——里面200根雪糕要在兩小時內送到五個冰站。十年前她還是國營紡織廠女工,如今已是平壤最大冷飲配送商。
"知道這輛車多金貴嗎?"她拍著車座,上面刻著"1997.7.8"——這是女性禁騎令解除的日子。當年她偷偷學車摔斷鎖骨,如今車筐里裝著女兒的金日成勛章,座墊下藏著給兒子買的《Python入門》。
光復商場三樓的電瓶車專柜前,總徘徊著穿人民裝的中年男女。售貨員說買車的多是"海上批發商"——那些凌晨出海打漁,用海鮮換中國小電器的冒險家。28歲的樸哲秀蹲守三個月,終于等到降價促銷,給懷孕妻子買了輛粉色電瓶車:"她送冰棍就不用蹬得滿身汗了。"
平壤男人有三寶:墨鏡、啤酒、吹牛早。小明常聽修車鋪老金吹噓:"當年我給將軍專車換過輪胎!"其實他修得最多的是女式自行車。
在"牡丹峰冷飲吧",運輸局科長老崔正展示新墨鏡:"和領袖同款!"鏡腿上刻著"中國丹東制造"。女服務員捂嘴笑——她們早知道這批墨鏡產自沈陽,但沒人會戳破中年男人的快樂。
真正的高手在民間。76歲的李爺爺用雪糕棍做墨鏡架,孫女幫他纏上釣魚線當鏡腿。老人每天戴著"手作潮品"去遛彎,在主體思想塔下給游客講古:"當年我們建地鐵,蘇聯專家說……"
冰淇淋車上的新朝鮮
周六的綾羅游樂園,小明被雪糕車吸引。這不是普通三輪車,而是裝有太陽能板的移動冰庫,車頭插著中朝雙語菜單。
車主金正雅是平壤海洋大學畢業生,她開發的"海藻冰淇淋"成了爆款。"知道秘方嗎?"她眨眨眼,"加點元山海水和咸興的陽光。"這輛價值全家五年積蓄的雪糕車,載著她穿過羊角島國際酒店,路過新建的未來科學家大街,最后停在黎明大街的幼兒園門口——那里的孩子會用中文說"謝謝姐姐"。
后記:融化在舌尖的時代
離朝前夜,小明特意買了支"大同江雪糕"。包裝紙上印著"保質期至主體113年(2024年)",甜味里混合著板門店談判桌的木香、清川江畔的稻浪,還有平壤地鐵深處的機油味。
他突然想起冰站李英淑的話:"以前雪糕是夏天的客人,現在成了四季的家人。"就像那些包臀裙姑娘,既要守護民族審美,又悄悄露出腳踝迎接新風。當電瓶車鈴聲與領袖頌歌在街頭交響,這個神秘的國度正用自己特有的節奏,書寫冰與火的夏日詩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