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爆發后,國共雙方開始了一系列的戰略布局,前期國民黨占據優勢,在各大戰場上都有極大的兵力、火力優勢,憑借此優勢,國民黨在各個戰場攻城略地,占領了大量的解放區。解放軍各區則利用國民黨進攻的解放區的機會,采用內線殲敵的戰術,大量殲滅了國民黨有生力量,削弱國軍的戰斗力,逐步取得戰場的主動。
古往今來的戰爭,從來都是戰略、戰術的比較,國民黨最初雖然依仗兵力優勢,各個區域都進行進攻,但并不是亂打一通,也是有明確戰略規劃。毛主席在1947年5月1日電報中就明確指出:蔣介石一貫方針,第一步驅我至黃河以北,第二步于黃河以北殲滅我軍。這就是蔣介石在解放戰爭之初的戰略,劉伯承元帥稱之為“黃河戰略”。
相對于蔣介石的“黃河戰略”,毛主席也制定了一個破解戰略,即兩翼牽制、中間突破的戰略,兩翼分別是許世友牽制國民黨山東集團,彭老總牽制陜北胡宗南集團,中間則由劉鄧、陳謝、陳粟三路大軍,實行中間突破。在大轉折電影中,毛主席的這個戰略,也被稱為“黃河戰略”。
毛主席和蔣介石都是“黃河戰略”,蔣介石為布局者,毛主席為破局者。二歷史證明了,毛主席的遠比蔣介石高明,下面具體來看看,毛主席比蔣介石高明在哪里?
蔣介石雖然微操不斷,但是“黃河戰略”在實施上蔣介石還是下了一番功夫,蔣介石首先沿著平漢線北推,經過平漢、巨野等戰役后,雖然付出了比較大的損失,但是晉冀魯豫的部隊也被迫退到黃河以北。隨后在對華東陳粟大軍的時候,蔣介石命令部隊,在泰安留出缺口,故意不派兵前往,意圖就是讓陳粟在前面壓力過大的時候,由此北渡黃河,結果被陳粟指揮部隊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反而殲滅國民黨五萬人。
在陜北戰場蔣介石的打算也是一樣,命令胡宗南占據清澗后,其中一個月的時間故意不去綏德,其目的就是讓開一條渡過黃河的道路,然后再讓董釗率八個半旅北上,企圖逼迫毛主席和黨中央向東渡過黃河,然而蔣介石的這一企圖被毛主席看穿,所以毛主席才說“胡軍目的完全不是所謂打通咸榆公路,而是驅我過河”,看穿這一切的毛主席,自然不會東渡黃河,而是轉戰陜北。
蔣介石的黃河戰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正面的晉冀魯豫野戰軍退到黃河以北,山東和陜北的解放軍雖然沒有完全實現退到黃河以北(以東)的計劃,但是在國民黨重點進攻的壓力下,局勢也很不樂觀。
蔣介石的黃河戰略雖然取得了戰果,但是也存在致命的缺陷。正如劉帥所說:“蔣介石將主要進攻放在山東、陜甘寧,兩頭粗,中間細,啞鈴式的。在山東企圖把我趕到黃河以北,在陜北企圖把我趕到黃河以東。然而蔣介石鉗形攻勢的重力點靠新鄉一帶,這個重力點很不牢固,一旦打掉這個重力點,鉗子也就失掉了作用。”
蔣介石布置的黃河戰略的弱點,同樣被毛主席看到了,毛主席認為“待陳粟擊破顧祝同第一線部隊,劉鄧渡河向南,彭習向隴東、關中進軍,蔣將發現他的迷夢歸于破產。”為此毛主席也針對蔣介石的黃河戰略進行破局。
毛主席的“黃河戰略”,分為三步棋:第一步毛主席以身入局,自己在陜北,配合彭老總所部,牽制胡宗南的二十多萬部隊;第二步、山東分兵為東西兩個兵團,東兵團由許譚率領,牽制國民黨范漢杰兵團于山東;第三步,中間突破,劉鄧千里躍進大別山,陳粟、陳謝兩軍配合,三路大軍經營中原。
歷史最終證明毛主席的“黃河戰略”,實現完美破局,成為解放戰爭的戰略轉折點,相比較毛主席對于蔣介石的戰略,毛主席比蔣介石的高明之處有以下幾個方面:
l 毛主席集中兵力,蔣介石分散兵力;
蔣介石的黃河戰略雖然是集中兵力重點進攻山東和陜北,山東和陜北一東一西,相互獨立,且不能支援,中間的中原地區部隊相對薄弱,造成兩邊不能支援,中間容易被斬斷的情況。
毛主席則是盡可能調集多的部隊集中于中原戰場,不僅僅是劉鄧大軍的中間突破,華東野戰軍的主力七個縱隊,連最初計劃西調保衛陜北的陳謝兵團八萬人,毛主席也是盡可能地調往中原戰場,這才形成了三軍配合的品字形戰場。同時毛主席兩翼牽制,使得國民黨的部隊,不能完全調往中原戰場,這也是關鍵一環。
蔣介石的分割兩端,毛主席正好來了中間突破,一下就實現了破局,這是毛主席比蔣介石高明的第一點。
l 蔣介石迷信面子,毛主席以身入局;
蔣介石一心攻下延安,因為蔣介石認為攻下延安,解放軍就會心理上瓦解,另外攻占延安,蔣介石就能更好地吹噓自己,更好地搞定黨內的斗爭。然而陜北的地界,比較貧窮,十幾萬大軍的供給就比較困難,蔣介石調派大軍到陜北,只能被拖垮、拖瘦。
面對蔣介石的圍剿,毛主席則以身入局,他明確知道胡宗南就是想抓到他,但是毛主席冒著危險,堅持不過黃河,而是以自己為誘餌,引誘國民黨的部隊,在陜北轉戰。毛主席的以身入局,使得胡宗南部隊不能東調,極大地緩解我軍中原戰場的壓力。
毛主席以身入局完美拿捏住蔣介石的性格,這是毛主席比蔣介石高明的第二點。
l 蔣介石派系斗爭,劉鄧大軍自我犧牲;
國民黨部隊里面,拉幫結派各自為戰,相互之間很難配合,劉鄧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時候,王敬久拖延不救援,在大別山轉戰的時候,白崇禧與蔣介石又矛盾重重等等,都說明了國民黨內派系斗爭嚴重,已經完全影響到戰場的局勢。
相比較而言,解放軍則是自我犧牲精神,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時候,劉鄧大軍就知道,這是一場生死考驗,然而為了整個大局,劉鄧大軍毅然千里躍進大別山,雖然最終犧牲一半的力量,但是為兄弟部隊創造了發展機遇。
解放軍最初也是來自全國各地,但是在毛主席的帶領下,全軍統一號令,這是毛主席比蔣介石高明的第三點。
周總理曾經說過,“蔣介石不是一個高明的戰術家,卻是一個較高明的戰略家?!比欢Y介石的戰略水平,相對毛主席還有很大的差距,因為周總理曾經也說過,“除毛澤東無人是蔣介石對手”,所以說蔣介石這輩子最大的不幸,是與毛主席同一個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