暌違三年之后,網飛的金牌科幻動畫劇集《愛,死亡和機器人》(簡稱《愛死機》)第四季終于回歸了。
自2019年第一季問世以來,《愛死機》憑借其炫目的視覺效果、天馬行空的創意和對科技與人性的深度探討,迅速成為全球現象級的動畫作品,此后的每一季更新都備受矚目。
第一季和第四季的豆瓣評分相差很大
雖然第二季的評分略有下滑,但第三季再度取得好評。然而,該系列的這次回歸卻遭遇了口碑滑鐵盧,豆瓣開分僅5.3,且評分持續下滑,目前已跌至4.8分。
有劇迷嘆息:想象力的枯竭和縮水真是全世界創作者都在面臨的問題。
令人無語的創新之舉
從第一集《無法停止》開始,就令人感覺不妙。什么鬼?從頭到尾就是一支樂隊的演出現場,而且連唱歌的調子基本都沒變過。
從網友發的彈幕上也能看出大家有多懵——“沒有劇情?”“木偶動畫版演唱會?”“就是個MV嗎?”“什么玩意兒……”
第四季第一集
原來,這是復刻“紅辣椒樂隊”2003年的演唱會。但要表達什么呢?單純向樂隊致敬嗎?關鍵在于這一集的導演還是大衛·芬奇!因此有網友猜測,或許就因為導演足夠大牌,這莫名其妙的一集才能上的。
看不懂,實在看不懂。
第二集中地球人與外星人展開殊死決戰,最終不僅毀掉了地球還生成黑洞并讓整個太陽系坍縮的一幕,無論從微縮景觀視角還是“銀河系里一個屁”的結局來看,都很明顯是在復刻第三季中的《迷你亡靈之夜》,只不過敵人從僵尸變成了外星人而已。
第四季第二集
第三集里的“蜘蛛玫瑰”,有一些凄美,也有一些驚悚,看完回想:女主就沒考慮過自己缺乏足夠的食物喂養寵物嗎?還是說,她確實早已不想活下去了……她的部分基因與寵物融合后,或許也是另一種新生。
最令觀眾無語的,肯定是第七集《霸王龍的尖叫》,這一集堪稱各種刻板印象的大集合。
首先令人感慨的就是西方的編劇們是真的太愛羅馬斗獸場的意象了,很多科幻影片中都會出現那種無比巨大的下沉式圓形廣場,以及一個個懸浮在高處的包廂。從《星球大戰》到《沙丘》,這種大角斗場幾乎成為不可或缺的“標配”,似乎不來一場眾人矚目的大決斗,就不算是科幻大片。
在《霸王龍的尖叫》中,復活的恐龍成了斗獸場里的表演者,馭龍的女主是亞裔形象,說中文。面對冷血的上位者,她決定驅使霸王龍實行反抗。
情節進展順理成章,很常見的設定,如果女主沒有在最后念起李白那首“月下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的話,這就只是一集故事平庸、視效還不錯的動畫片。
但,那首詩是什么鬼……詩中意境,和這個異星恐龍斗獸場有任何關系嗎?唐詩固然偉大,但也不是放諸四海而皆可的文本吧。
讓貓主子統治世界
《愛死機》出到第四季,雖然目前呈現出“單數季封神,雙數季撲街”的尷尬局面,但好歹還是通過對幾個中心思想的反復描摹,樹立起了自身的風格。
其中最鮮明的一點,就是編劇對“貓主子”的無限忠誠。從第一季和第三季中的“三個機器人”游覽人類滅亡后的世界那兩集中就可以看出來:貓不僅在人類滅亡之后接管了地球,還乘坐飛船登陸了火星,成為唯一殖民成功的地球物種。
在第四季第五集《另一個龐然大物》中,邪惡的貓咪更是不費吹灰之力就“策反”了智能機器人,令其心甘情愿當了自己的奴仆,毫無思想負擔地開始毀滅人類世界。
與此同時,貓也可以成為人類靈魂的拯救者:本季壓軸的第十集《潛行者》里,貓咪在瘋人院里守護詩人的靈魂,在世界的縫隙里潛行,與魔王撒旦對抗。
第四季第十集
難怪有網友說,這一季可以改名為《貓 宗教 機器人》。
和貓相比,人類最忠誠的伙伴——狗,似乎就沒有這般待遇。狗或許輸在了太愛人類和過于家常這一點上,而貓對人類表現出的某種不屑和特立獨行,給它們帶來了足夠的神秘感。它們在黑暗里潛行,直視惡魔的眼睛,毫無懼意。
但對于《愛死機》第四季來說,貓元素的大量出現,固然討人喜歡,卻無法填補整部劇集缺乏想象力的空白。而這本來是該系列最大的吸引力所在。
《愛死機》的粉絲們最懷念的,是那些通過獨特視角和深刻思考探討人性、社會和哲學等深層次主題的作品,而非如今這種類似短視頻的、立意一目了然的內容。
第四季第三集《蜘蛛玫瑰》中的外星寵物
說到短視頻,第四季被詬病的一點還有時長。這一季只有一半的劇集時長超過10分鐘,但第三季幾乎每一集的時長都接近20分鐘。
讓觀眾入戲是需要時間的,再精彩的故事也需要足夠的鋪墊。短片體裁對故事的要求本就高于長片,想在短短幾分鐘里引發觀眾驚嘆和回味,單靠畫面特技顯然遠遠不夠。
在前三季中,盡管也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但每一季都有讓人印象深刻的劇集,如《齊馬藍》中對存在主義的解構,《溺死的巨人》對互聯網景觀社會的隱喻,以及《吉巴羅》中對拉美原住民與殖民者關系的批判。
第三季中最出名的《吉巴羅》
第四季第六集《各各他山》其實是有機會更深一步的:復活的黑鰭海豚被來自“海洋星球”的外星人視為地球上的“先知”,并且發號施令,讓外星人對肆意殺戮海洋生物、污染海洋生態的人類發起“復仇大清洗”。
第四季第六集中的“海洋系”外星人
這個契合生態環保的故事內核,完全可以講出一個好故事的,但短短7分多鐘的時長,面對章魚腳外星人突如其來的大翻臉,相信觀眾們和片中那位肩負溝通重任的神父一樣,也被打得措手不及,以至于看完了都不知道還能回味什么。
所有怪物都似曾相識
即使對第四季不滿意,它至少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溫《愛死機》系列的理由——通過回看前三季各集,會有一種奇妙的感覺產生:我們進入了一個又一個光怪陸離的平行宇宙,哪怕背景是熟悉的地球,也有著強烈“物是人非”之感。
在這些“平行宇宙”里,各種怪物的出現頻率不比機器人低:從大戰蘇軍的僵尸怪,到墓穴中被禁錮的遠古魔獸,再到天鷹座裂縫之外制造幻境的星際生物,可謂比比皆是。
第一季《天鷹座裂縫之外》里的外星怪物
但這些怪物雖然背景各異,卻基本脫離不了三大體系——
1、蜘蛛形體,堪稱編劇最愛之一。《天鷹座裂縫之外》給瀕死船員制造完美幻境的外星生物,對人類似乎并無惡意,其實本體完全可以設計得更浪漫一點,結果還是非要給人家整成一個超級大蜘蛛。
2、《異形》中的抱臉蟲類型,也占據了主導地位。一旦探險者、小部隊深入地下,穿過黑暗隧道,這類怪物就會以大大小小的形態傾巢而出,瘋狂撲來。
3、“星河戰隊”式的尖利長腿大蟲怪。《星河戰隊》是1997年經典科幻大片,其中塑造的異星蟲族形象深入人心。《愛死機》第一季第4集《機動裝甲》中,那些駕駛自制機甲武器的農場主們,面對的敵人就是這種形象的蟲子。
《星河戰隊》中的蟲族
如此看來,當年斯皮爾伯格在《E·T》中塑造的那個傻傻的外星人形象,反而成了我們對“異類”想象中最清新脫俗的一種。
關于《愛死機》第四季,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國外影視評分網站爛番茄上,出現了專業影評人給100%、觀眾卻只想打38%的兩極化,折射出專業視角和大眾接受度之間的巨大鴻溝。
但這個專業視角的認可也來得奇怪。按道理說,第一季的《愛死機》才配得上這么高的打分:18個風格各異的故事充滿了靈感的火花。而第四季明顯整體偏向保守,甚至流露出向宗教尋找慰藉的某種態度。
第四季《各各他山》中的外星人
或許怪物那萬變不離其宗的模樣也是一種隱喻:時代與世界飛速變化,而異類和敵人的形象依然如故,當我們無法接納新的“他者”,也就無法實現自己的進化。
文/喬雪陽 編輯 蘇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