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有兩個姓李的兄弟,一個叫李克明,一個叫李自恒,2014年春天,他們在收拾叔叔留下的東西時,翻出了一本老族譜,名字叫《尖山李氏宗譜》。
這本族譜里寫著,他們的祖先李定昌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第三十二代后裔。
兄弟倆一開始半信半疑,后來找了專家來查,結果專家研究后說,這事兒靠譜,族譜是真的,他們家跟李唐皇室確實有血緣關系。
族譜的發現和基本情況
2014年春天,李克明和李自恒在整理叔叔李玉興留下的遺物時,發現了一個老木柜,里面塞滿了各種舊東西,包括照片、書信什么的。
在這些雜物里,他們翻出了一本厚厚的冊子,封皮上寫著“尖山李氏宗譜”。這本族譜紙張已經發黃,字跡有點模糊,但還能看清楚,里面密密麻麻記著李氏家族的世系,從名字到生卒年份都有。
最關鍵的是,族譜里提到他們的始祖李定昌,生于1370年,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十二代后裔。
李克明是60年代生的,退休前在當地中學教語文,平時喜歡看書,挺斯文的一個人。李自恒比他小十歲左右,在本地一家企業做文職工作,性格活潑,愛搗鼓電子產品。
這次發現族譜后,他們也沒急著到處嚷嚷,而是決定找專業人士來驗證一下,看看這事兒是不是真的。
專家的驗證過程
為了搞清楚族譜的真假,兄弟倆聯系了湖南圖書館文獻研究所的所長尋霖。這位尋所長是研究地方歷史的專家,對族譜這種東西很感興趣。
他帶了幾個助手,到李克明家仔細查看了這本《尖山李氏宗譜》。這本族譜成書于1803年,也就是清朝嘉慶八年,一共有23卷,記錄了李氏家族從明代到清代的世系和遷徙歷史。
紙張雖然老化,但保存得還不錯,字跡大部分都能看清。
族譜里提到,李定昌是他們的始祖,字榮公,生于1370年,江西樂安縣人,后來因為戰亂遷到湖南瀏陽,最后定居在長沙河西的珠子沖,也就是現在的望城區金山橋街道一帶。
族譜還說他被封為“國公”,這跟明初的爵位制度挺吻合的。尋霖覺得這個信息很重要,但光靠族譜還不夠,得跟歷史文獻對一對。
專家們把族譜帶回研究所,開始查各種資料,包括《明史》《清史稿》,還有江西和湖南的地方志。
他們重點核實李定昌的身份和遷徙路線,還聯系了江西湖茫的李氏族人,拿他們的族譜來比對。
經過兩周的查證,結果出來了:尖山李氏確實是從江西湖茫李氏分出來的,而湖茫李氏的族譜明確寫著,他們是李唐皇室的后裔。
李定昌生于明洪武三年,也就是1370年,從江西遷到湖南,跟族譜里寫的基本一致。專家還畫了一張世系圖,從李淵到李定昌,一代代列得清清楚楚。
李淵是唐朝的開國皇帝,活在公元566到635年,到李定昌這代是1370年,中間差了700多年,算下來32代不算離譜,畢竟古代一代人平均也就20到25年。
遷徙路線也對得上,從江西樂安到湖南瀏陽,再到長沙珠子沖,這地方后來因為附近有座尖山,就叫“尖山李氏”了。
家族歷史的關鍵人物
除了李定昌,族譜里還有個重要人物叫李篁仙,是清朝時候的人。他生在道光年間,1856年考中進士,進了戶部做官,管過財政,干得還挺出色。
他不光會當官,還特別能寫詩文,在長沙當地很有名,被人叫“長沙才子”。更厲害的是,他女兒李閏嫁給了晚清的維新派大佬譚嗣同。
譚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1898年在菜市口被砍了頭,才33歲,為了變法改革把命都搭上了。李篁仙還給湘軍統帥曾國藩當過幕僚,幫著打太平天國,家里在清朝那會兒影響力不小。
專家查了《清史稿》和湖南地方志,李篁仙的經歷跟族譜里寫的一模一樣。他女兒跟譚嗣同的婚姻,也說明尖山李氏在晚清社會地位不低。
這些細節都讓族譜的可信度更高了。尋霖說,李篁仙這支的后裔能跟歷史名人連上線,挺能證明家族的來頭。
尖山李氏的分布和遺跡
尖山李氏的族譜不光記錄了世系,還提到家族后裔的分布。
現在他們的后人散布在湖南沅江、南縣、湘陰這些地方,還有貴州、江西,甚至海外,總人數估計有上百萬。這么大的規模,也側面說明這個家族歷史挺悠久,分支多。
在望城區金山橋街道,還能找到尖山李氏留下的痕跡。1887年,他們家捐錢修了一座杉木橋,跨在馬家河上,用花崗巖砌的,到現在還好好的。
橋邊還有一座李氏石塔,五級六面,也是那年建的,2003年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這些東西跟族譜里的記載對得上,算是實打實的證據。
專家驗證完后,告訴李克明和李自恒,這本族譜不光是他們家的寶貝,對研究湖南地方歷史和李氏遷徙也很有價值。
尋霖建議他們捐給博物館,這樣能保存得更好,還能讓更多人看到。兄弟倆合計了一下,覺得這東西留在家里也就是個擺設,捐出去還能發揮點作用,就聯系了湖南博物館。
博物館特別重視,派人把族譜接走,用特制的木箱裝好,送到文物保護中心。他們先對族譜做了修復,去除濕氣、防蟲,還用高精度掃描儀把每頁都數字化存檔。
修好后,博物館在2014年秋天搞了個展覽,叫“尖山李氏——李唐后裔的傳承”,把族譜、世系圖、遷徙路線都展示出來,還加了點唐朝風格的文物復制品。
展覽開了一個月,來了上萬人看,媒體也報道了不少,像是《長沙晚報》和湖南衛視都提了這事兒。
現在,這本族譜被永久收藏在博物館的文物庫房,成了研究歷史的重要資料。
望城區政府也在地方志里加了尖山李氏的記載,正式認了他們是李唐皇室后裔。家族后人還開始聚會,商量怎么修繕杉木橋、石塔這些老東西,把傳統延續下去。
從歷史角度看,尖山李氏的族譜能保存到現在,還能跟文獻對上,挺不容易的。中國家族文化就這樣一代代傳下來,族譜就是根。
像李定昌從江西遷到湖南,李篁仙在清朝當官,這些經歷都跟當時的社會變遷掛鉤,反映了普通人和大歷史的交集。
這本族譜被博物館收了,公開展覽后,不少人開始對自己的家族歷史感興趣。兄弟倆也因為這個,跟其他地方的李氏后裔聯系上了,打算一起修族譜,把尖山李氏的故事傳下去。
參考資料
周吉敏:隱蔽的李唐血脈 封面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