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曾經擔任過國家主席的李先念已經走到了人生最后光景,在他一生的革命記憶中,他得到了很多人民的幫助,為此,也用自己的余生為人民服務,給國家做了貢獻,而在他人生的最后時間里,他的孩子們回憶到,李先念半睡半醒,始終回憶起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李先念的母親。
李先念在睡夢中不斷夢見自己的母親,忽然又醒過來,孩子們知道,李先念心中有愧疚,李先念曾經對他們說過:
當年不應該對母親發火,這件事成為了一生的痛。
把目光放回到60年前,那時候的李先念,已經是師政委了。
1932年8月的一天,李先念家鄉的父老鄉親們都紛紛說道:
聽到這番話,李先念的母親馬上帶上家里的全部積蓄,兩塊銀元上路了,她要去找兒子,而李先念這時已是紅四方面軍第四軍第十一師政委,此時也確實正率領部隊與敵人打得難解難分。
就在他指揮戰斗的時候,他的通信員向他報告:
“李政委,你母親來了!”
聽到這句話,李先念猛然回頭一看,母親果然在彌漫的硝煙中正向他走來,他火冒三丈,厲聲吼道:
“娘,槍炮不長眼,打著您怎么辦?快下去!”
李母望著兩眼發紅的兒子,湊上去,拍拍兒子身上的泥土,全程沒有說話,然后從衣袋中掏出兩塊銀元裝進兒子的口袋,離開了戰場,看著母親離去的背影,李先念這繼續專心指揮戰斗,戰斗勝利之后,因為軍令在身,李先念沒能跟母親話別,就帶領部隊轉移了。
途中,李先念發現口袋里沉甸甸的,掏出一看,原來是兩塊銀元。
他說:“這是我娘放的。”
不禁潸然淚下。
但讓他更想不到的是,更加心痛的是,這次戰場一別,竟是李先念與母親的永訣。
李先念,1909年出生于湖北紅安一貧苦農家,幼年喪父,家境困頓。
少年時,他以木匠為生,錘鑿間磨礪出堅韌品格。
雖然家庭貧窮,但是他的母親是一個強人,教導了他很多道理,這些道理影響了李先念的一生,也同樣成為了李先念教育孩子的基石。
1927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投身鄂豫皖蘇區的革命斗爭。而?紅安,素有“將軍縣”之稱,是革命的搖籃,革命年代,李先念在這里迅速成長為蘇區骨干,參與創建根據地,組織農民抗租抗稅,與地主武裝周旋。
1931年6月23日,李先念當選為湖北省鄂豫邊區陂安南縣蘇維埃政府第一任主席。
到了10月中旬,組織上級來了通知,要求縣以下各級黨員干部要帶頭參加紅軍,粉碎敵人的“圍剿”,為此,陂安南縣委、縣蘇維埃政府在廟咀灣召開全縣“擴紅”大會,李先念第一個報了名。
部隊就要遠行了,李先念又想起了在家的母親,他對通信員說:
“你辛苦一趟,給我父母銷個信,就說部隊要遠行了,我工作忙,不能向她老人家告別,讓他們保重身體,不要為我擔憂。我沒什么送給他們的,順便把這碗肉湯留給他們。”
聽說兒子參加了紅軍,又要遠行,李母不顧通信員的勸阻,非要為兒送行不可。她急急忙忙來到廟咀灣時,李先念已帶著隊伍出發了。李母站在山坡上,眼望著隊伍遠去的身影,久久不肯離去。從這天起,紅軍的行蹤、戰斗的勝敗、兒子的安危,無時無刻不牽動著李母的心。
一直到1932年李先念帶著部隊打了回來,他的母親不顧安危都要到前線看一看兒子,就是害怕未來看不到了。
也是這一次,李先念對母親說話大聲了些,但他是關心以及愛著母親的。
面對著母親的愛和自己當時的舉動,他的心中愧疚不已。
后來的李先念帶著部隊跟隨紅四方面軍開始長征,在1936年時?,紅軍三大主力在陜北會師?,而?紅四方面軍一部組成西路軍,渡過黃河,征戰大巴山、祁連山,試圖開辟新根據地。
但?西北的荒漠與風雪,成為他們最大的敵人。敵軍重兵圍剿,補給斷絕,西路軍陷入絕境。戰士們啃樹皮、嚼草根,依然頑強作戰,無數戰友倒在祁連山的雪地,李先念身經百戰,九死一生,身上留下一枚彈片,深藏六十余年,直至1992年火化時才被發現。
抗日戰爭時期,李先念建立了新四軍的第五師,在中原地區發展革命根據地,成為了無產階級革命的重要基本盤,到了抗日戰爭結束后,因為蔣介石再次撕毀和談的約定,對中原軍區進行包圍,為了突破包圍,李先念只能進行中原突圍。
而他的中原突圍,是革命生涯的又一高峰。
面對國民黨重兵圍困,他與戰友制定聲東擊西、分路突圍的計劃,主力分南、北兩路西進,其他部隊在東、西、北伴動策應,他將計劃上報中央,毛主席親擬電文回復:
“所見甚是,同意立即突圍,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顧慮,生存第一,勝利第一。”
也正是?此次突圍保存了寶貴力量,為解放戰爭奠定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李先念擔任湖北省委書記,投身戰后重建。他組織修復水利設施,恢復農業生產,改善農民生活,此時的李先念已經成為了開國元勛,家鄉人都為他感到驕傲,他始終秉承著為人民服務的理念,而在他心中,母親的教誨一直縈繞在耳邊。
也是在建設國家的過程中,李先念始終強調一件事情:
萬事要以人民為主。
在1954年時?,李先念調任國務院副總理,兼任財政部長,負責管理財政、糧食、商業、對外貿易、中國人民銀行及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這對他而言,是從槍桿子到筆桿子的巨大轉變。
而?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他熟悉戰場指揮,卻對經濟事務自認“一竅不通”。他找到毛主席坦言:
“我干不了,請主席另選能人。”
毛主席開著玩笑回應:
“你說干不了,那我只好把宋子文請回來了。”
于是在毛主席的鼓勵下,李先念走馬上任,開啟了21年的財政部長生涯。
上世紀50年代,中國處于經濟恢復期,李先念優先保障農業投資,支持合作社運動,為工業化積累資金。到了60年代初的困難時期,糧食短缺,物價波動,他嚴格控制財政開支,增加糧食調撥,優先保障城市供給和農村救濟。
他視察家鄉?紅安時,定下“三不準”規矩:不準炒葷菜、不準煮米飯、不準搞酒喝,以杜絕特殊化,樹立榜樣。
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李先念都捫心自問,自己對不對得起人民,對不對得起母親的教導呢?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在教育孩子方面,李先念也同樣嚴格不已。
他為四個子女制定了嚴格的“鐵家規”,其中最著名的是“不準經商”。
他曾嚴厲告誡:
“你們誰要經商,我打斷誰的腿!”
這條規定,源于他對權力尋租的警惕,作為長期掌管財政的領導人,他深知商業與權力的交織可能滋生腐敗。他希望子女遠離誘惑,保持清白。
他的?女兒李小林回憶,即使在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父親依然堅持此規。
而節儉,也是李先念?最大的優點之一。
他在湖北工作期間,生活簡樸,早餐僅一碗稀飯、一個饅頭、一碟咸菜,中晚餐不過一葷一素一湯。即使招待客人,他從不加菜,僅調整菜量,困難時期,他帶頭吃雜糧,拒絕特供。晚年身患多種疾病,醫生建議每天喝一杯橙汁,他卻覺得過于奢侈,過的生活跟普通老百姓一模一樣。
其實在他心里,母親一直都是他精神力量的支撐點,那兩塊銀元伴隨他六十年,每每觸及,便勾起1932年的永別之痛。
戰場上,他大聲?對?母親說話?,那句重重的話語,竟然成為了最后的話語,那一刻的匆匆,成為他心底永遠的遺憾。
李紫陽回憶,晚年父親常說:
“我晚上做夢,又夢見媽媽了。”
他的孩子們都知道,李先念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所以,他們學習了李先念的精神,也同樣讀懂了李先念對于祖母愧疚的那種遺憾,當年走上革命的道路,如果沒有李先念母親的支持,李先念或許也走不了那么遠,當年母親把家里積蓄的兩塊銀元,這種不留余力的支持,也讓他們深深感懷。
作為建立新中國的重要元老,李先念在革命年代表現出了出色的軍事指揮能力以及政治工作能力,同樣展現了不凡的經濟治理能力,他已經從紅安的少年,成為了重要的國家領導人,而在他的心里,他最美好的時光,大概還是留在母親身邊慢慢長大的日子。
那時候的他還是個孩子,每天醒來,母親都會笑著來到他的身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