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鎮賚春風拂面,鹽堿地上的特色產業新畫卷正徐徐鋪陳。原本生長于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的茭白,在吉林省鎮賚縣成功扎根,不僅開辟出鹽堿地改良新路徑,更催生出極具潛力的特色產業,激活新質生產力,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坦途鎮大呼拉村的萬畝茭白產業園內,茭農們熟練地進行著拔苗、分苗、運輸、排線、插秧等工序。鎮賚縣蘇吉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丁煒介紹,5月3日已種下第一株茭白秧苗,本月底前將完成全部插秧工作,今年首批種植面積達2600畝。
與此同時,在鎮賚縣建平鄉,天原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100公頃(1500畝)茭白種植基地同樣熱火朝天。碧波蕩漾的水田里,工人們有條不紊地給茭白插秧,遠處依稀可見點點綠葉在水面飄蕩。據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鎮賚縣豐富的水系資源和肥沃的土地,為茭白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這里的茭白預計畝產可達2000-3000斤,經濟效益較傳統作物提升2倍以上,全縣今年茭白種植面積近5000畝。
天原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東北種植的茭白品質特別好,根本不愁銷路。今年我們擴大了種植規模并從天津購進了1500畝的茭白苗,目前已經種植了500畝,預計在5月底前1500畝可以全部種植完成。”茭白產業在此蓬勃發展,有效解決了當地群眾的就業問題。據悉,茭白在插秧期間1500畝地需要用工50余人,持續20余天,而在收割期間更是需要持續用工近兩個月,在整個茭白種植周期內人均預計可增收4000到6000元。
鎮賚縣的茭白種植成果斐然。自2018年由丁煒引入,種植面積逐年遞增。2024年,蘇打鹽堿地茭白千畝示范田首年畝產量約3000斤,收購價約5元/斤,經濟效益顯著。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的監測數據顯示,種植前鹽堿地塊表層土壤pH值平均為9.32,收割后降至9.0,下降0.32,充分證明了茭白在鹽堿地改良方面的強大功能。此外,茭白作為水生作物,其種植田還可凈化水質、涵養濕地,與當地河湖連通工程形成良性互動,帶來顯著生態紅利。
從營養價值來看,鎮賚種植的茭白品質上乘,精品率超90%,在營養與口感等方面極具市場競爭力。今年,鎮賚縣吉鶴農業有限責任公司等三方聯合成立鎮賚縣蘇吉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萬畝茭白產業園區”。科研團隊全程助力,利用吉林協聯生產的降解劑,在新開鹽堿地上實現了茭白存活率超98%,打破了歷年鎮賚縣茭白種植成活率未超45%的紀錄,為產量提升提供保障。
茭白種植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為當地村民帶來了家門口的就業機會。坦途鎮大呼拉村村民許建開心地說:“從四月中旬開始干活,每天工作10小時,一小時20塊錢,接下來還能再干三四個月,估計總收入能有一萬多。現在在家門口就能工作賺錢,不用去外地奔波了。”
鎮賚縣立足區域發展與產業實際,構建“政府+企業+科研院所+農戶”合作模式,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項目共建。同時,發揮龍頭企業示范引領作用,探索“茭白+小龍蝦”立體種養模式,挖掘立體循環經濟潛力,提升土地利用率。
未來幾年,鎮賚縣計劃繼續擴大茭白種植面積,并配套建設育苗越冬大棚、冷鏈物流與深加工基地,打造集培育、種植、加工于一體的茭白產業鏈,推動鹽堿地變身“金銀灘”,助力群眾持續穩定增收,走出一條特色產業振興之路。(潘晟昱 陳旭 陳偲聰 王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