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中旬,松嫩平原已是萬木吐綠,生機盎然。乾安縣大遐畜牧場8萬余畝的耕地上,春播已進入尾聲。
清晨,自長春向西沿琿烏經鐵科高速,驅車近兩個半小時,記者來到了這個聞名已久的地域——吉林省農科院沙堿地旱田改良與利用研究團隊在這里深耕鹽堿地治理20余載,大遐已聞名遐邇!田邊遠望,氣吸式播種機在連片的耕地間開足馬力往返作業。在北斗導航的指引下,隨著機械臂有規律擺動,金屬輪轂劃過改良的土地,一排排均勻的地壟躍然顯現,間距精確到厘米的玉米種子、滴灌管與肥料如琴鍵般次第落入壟間,淺埋入土……1臺農機、2名操作員默契配合,播種如行云流水,每天可完成300多畝地。昔日白花花的鹽堿地,如今在春光里悄然蘇醒,書寫著滄海桑田的傳奇。
科技賦能,為這里的現代農業發展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變革。
“要在以往,這片地得上百號人鍬挖鎬刨,現在只需要兩三個人即可完成。”大遐畜牧場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啟雷掏出手機,向記者展示了他們的智慧農業管理平臺,實時更新的地溫、土壤墑情和作物長勢等數據一目了然,“田間管理更輕松,過去20多人忙不過來的活,現在1個人盯著監控就能搞定。”
“通過水肥一體化技術,這里的耕地全部換上了‘ 新行頭’。”站在田埂邊,劉啟雷望著眼前的作業場景,難掩自豪。他表示:“這套系統等于給土地裝了‘智能大腦 ’,以前巡田磨破鞋,現在動動指尖就能給農田‘把脈問診’?!?/p>
“水肥一體化技術剛剛啟用時,很多人不相信這樣能高產,不想流轉土地。我便和周圍農戶打了個賭,約定秋收后用產量說話。結果秋收測產時,產量比傳統地塊高出近30%?!眲⒗妆硎?,如今,看到了新技術的好處,村民不僅拿出土地流轉掙到了租金,還可以來農場務工、年底分紅,戶均年增收可達2萬元,走出一條“土地變股權、農民當股東”的新路徑,曾經分散的“小塊田”變成了一眼望不到頭的“大糧田”。
鹽堿地改良示范區還在演繹著動人的蛻變。
在劉啟雷帶領下,一行人來到了不遠處的省農科院鹽堿地改良試驗示范田,十幾個人正熱火朝天地用設備粉碎秸稈,然后埋入地下?!斑@樣土壤就會變得疏松透氣,實現培肥改良。通過水肥一體化精準調控,配合秸稈全量深翻還田技術,對輕、中度鹽堿旱田進行改良,從而擺脫‘低產’困境。”劉啟雷指著田間的墑情監測傳感器說。
感受著科技為現代農業賦能發展的美好前景,讓采訪時間過得飛快,不知不覺,已近中午。陪同采訪的省農科院研究員高玉山邀請記者到省農科院乾安實驗站和那里的示范田看一看。
實驗站位于贊字鄉父字村,由當年的舊村部改造而成。就是在這里,團隊成員歷經20余載,篳路藍縷,克服重重困難取得了鹽堿地治理的輝煌成就。
在距實驗站不遠的一處試驗田,成片的農田已播種完畢,一座抽水房在田邊靜靜矗立,里邊裝有水井泵和配比精準的氮磷鉀溶液混肥罐。
技術人員為記者進行了一次“現場教學”。
只見他快步走向抽水房,輕點手機,里邊的設備立即傳來轟鳴聲。“地下水經雙重過濾后,會與混肥罐的肥料融合,順著主管道流向田間,再通過支管、滴灌管,均勻浸潤到每一顆種子,每一株幼苗。”高玉山蹲下身,指著濕潤的土壤介紹說:“這就像給作物‘打點滴’,按需供給、精準吸收?!蔽沂∥鞑康貐^十年九旱,這套系統讓這里的水資源利用率提高40%,化肥用量減少30%,畝產從1200斤躍升到1600斤,2024年平均坰產更是突破了2.3萬斤。
汩汩清流裹挾著充足的莊稼生長必需元素,沿著蛛網般的管網奔涌,最終化作千絲萬縷的甘霖,精準滴入農田,讓科技變革的漣漪在田間蕩漾開去,也使得更多的老“莊稼把式”成為智慧農業的“鐵粉兒”。
勤耕沃土勤耕夢,不負農時不負春。
天上有衛星、地面有墑情傳感器、地下有管網,構成了一幅讓人充滿想象的現代立體農業圖景。如今,省農科院與大遐畜牧場合作集成的“滴灌水肥一體化+密植導航精播+秸稈全量深翻還田”已被總結成“大遐模式”,正從松嫩平原向吉林西部旱作農業區輻射推廣。隨著2025年吉林省糧食產量向880億斤目標邁進,可以預見,這片被科技重新定義的土地,必將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創造新奇跡。
來源:彩練新聞
作者:李亞東 鄭玉鑫 通訊員 杜鵑
責編:金馨鑫
編審:張宇
監審:董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