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州省遵義市余慶縣的“海鮮陸養”南美白對蝦喜獲豐收,首批約2000斤對蝦上市,為內陸海鮮供應開辟了新渠道,也為當地漁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走進貴州啟帆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養殖車間,標準化養殖池排列整齊,增氧設備不斷翻涌水花,為南美白對蝦提供良好生長環境。工人們正忙碌地打撈、稱量、打包,一尾尾活蹦亂跳的鮮蝦即將發往各地市場。
首批上市的南美白對蝦蝦苗于今年1月22日投放,經過100多天的科學養殖管理和精細化投喂,成活率高,個頭均勻,肉質緊實,口感鮮美。
為滿足周邊消費者對新鮮活蝦的需求,該公司創新采用分階段出欄方式。“這次首批上市的2000斤南美白對蝦,借助真空打包與充氧保鮮技術,從出水到送達消費者手中,全程‘鎖鮮’,讓消費者拿到家時蝦依舊活蹦亂跳,真正保障蝦的品質。”公司董事長李升強介紹。
提到海鮮,很多人會想到沿海城市,似乎只有海邊才能產出海鮮。然而,深處內陸的余慶縣,沒有海,又如何養活海鮮呢?
李升強表示,基地運用先進的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技術,精確控制水溫、鹽度、酸堿度和溶氧量等關鍵指標,人工模擬出適合南美白對蝦生長的海水環境,使其在陸地上也能自由生長。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海鮮陸養”作為一種新興養殖模式逐漸受到關注,隨著農業科技化和產業化的發展,余慶縣引進了內陸工廠化循環水南美白對蝦養殖項目,通過科技創新和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成功養殖了原本只在沿海、沿湖地帶才有的特色水產品,推動了綠色漁業的發展。
為了給南美白對蝦創造最適宜的生存和生長環境,大棚內不僅建立了水溫控制系統,還配備了自主研發的自動投料機、全自動化重力排污設備和四級污水處理裝置等先進設備。通過人工海水配制、養殖技術、水體凈化三大工藝,以及蝦苗控制、水溫控制、增氧控制、鹽度控制四大系統,形成了內陸工廠化循環水南美白對蝦養殖技術,確保養殖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能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環境的可控管理。
據了解,此次將投放40萬尾蝦苗,分別放置在4條南美白對蝦養殖生產線,其中一條生產線的養殖水體面積為305平方米,一茬可產蝦約3000斤,預計全年可實現8茬產出,年產量可達24000斤。(楊婧 白青青 李寧|編輯: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 楊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