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至6月3日
以“增進交流互鑒 激發傳承活力
共享美好生活”為主題的
第九屆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
將在成都盛大舉辦
談到非遺
在漫長歲月長河里
邛州式的浪漫始終散發著
美輪美奐的光芒
那你知道邛州非遺有多美嗎?
邛陶燒 造/
沉睡千年的浪漫
沉睡上千年,一醒驚天下!創燒于南北朝時期的邛窯,從塵封的歲月蘇醒,驚艷了世人。
開創了乳濁釉、復合彩繪裝飾等重要的新工藝和技術,對中國古代陶瓷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邛窯是古代西南地區規模最大、分布范圍最廣、成就最突出的青瓷窯場。
我們目前能夠在邛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看到千年來留下的無數精品。沉穩、溫潤、古拙,是邛窯的特點,而它們的燒制也與邛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論平民百姓還是高門大戶,都在使用這些以青釉和彩繪瓷為主的日用器皿。
例如極富工巧的“省油燈”,是利用水蒸發降溫的原理降低油溫,減緩油的燃燒速度,達到降低油耗的目的。邛窯大美,而始終源于生活,這是獨屬于邛人千年來一脈相傳的浪漫。
這份浪漫,正在邛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開枝散葉,走出邛崍,感染世人。邛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設立了大師工作站,入駐了數名傳承人以及多名國內外藝術家與美術大師。
在這里,邛窯不僅延續著千年工藝,更融入了新時代技術與審美,將邛窯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我們還能參與其中進行陶藝制作,沉浸式體驗屬于邛崍人的千年浪漫。
瓷 胎竹編/
竹與瓷的相遇
邛崍是“竹”的故鄉,千姿百態的竹在這里生根發芽,連綿萬畝竹海,讓邛崍成為了成都最大的竹源基地。
百年之前竹與瓷在邛崍相遇,柔韌無骨的竹絲緊緊扣在瓷胎之上,仿佛生來便交融在一起,精美絕倫,巧奪天工。瓷胎竹編難度極高,產量極少,被世人譽為“東方藝術之花”。
邛崍地區盛產的慈竹,竹節修長,是做瓷胎竹編的最優材料。匠人需要挑選節長66厘米以上,沒有劃痕和花斑的兩歲慈竹,這種慈竹的竹節能拉出比頭發還細的絲,柔軟、堅韌,便于編織。
經歷刮青、曬色、破節、卷竹、劈竹、啟薄、刮片、揉絲等十幾道工序后,形成完全一致粗細的竹絲,標準“特細絲”能達到0.01-0.015mm,相當于一兩根頭發的粗細。
每一道都只能手工完成,無法用機器替代,一百斤竹子,最后只能抽出八兩絲。
然而更難的還在后面,整個編織的過程,只靠匠人的一雙巧手和一把刀,讓細軟的竹絲緊緊扣住胎體,不留一絲縫隙,不需要借助膠水等其他固定材料,能一體成型。因此也叫“竹絲扣瓷”。
這不僅需要力度得當,還特別費眼睛,很多人做到50歲,就不能再做了。且心無旁騖,才能成就精品。
如今的瓷胎竹編在編織行業中,帶動的經濟效益越來越大,正積極地走向市場,走向世界。包括與竹編相關的研學、旅游等從業者,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竹編行業中來,讓傳統竹編文化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羌 族 刺繡/
指尖跳動的浪漫
“一針一線千年傳”,早在商周時期,羌繡就流傳于世,精美鮮艷的圖案中,藏著羌民族的千年故事。
羌繡物象突出、色彩絢麗、工藝精巧,古樸而華麗,具有很強的裝飾性,無論是在羌族群眾的腰帶、衣裙、圍腰、鞋上,或是在婦女的頭帕、袖口、衣襟甚至襪子、鞋墊上都隨處可見。
羌繡不只是一種單純的裝飾品,早已深深地融入了羌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借助那密密麻麻的針腳,增強了衣物易磨損處的耐磨性能,延長了使用壽命,具有優秀的實用價值。
入駐邛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藏羌織繡傳承人楊華珍,出生在四川省阿壩州小金縣的刺繡世家,楊華珍自幼隨母親學習藏族傳統編織、挑花刺繡技藝,成為了整個嘉絨藏區的織繡能手,而且成為第一個歸納總結藏族編織挑花刺繡的人。
擁有眾多國內外工藝美術大師稱號、榮獲國際國內無數獎項的楊華珍,將邛崍羌繡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讓創意設計成為非遺正“青春”的價值。
楊華珍不但培養了大量傳承人,還與十多個知名品牌開展版權授權合作,推動羌繡登上國際舞臺。漸漸地,我們在更多的領域見到了羌繡的身影,它頻頻成為時尚大牌的寵兒。
邛崍的非遺還有很多很多
當我們走進邛崍,走近“非遺”
就能感受到更鮮活的傳承
更真實的生活
來源 | 邛崍文旅
編輯 | 白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