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東之行結束后,特朗普可謂是志得意滿,不斷在公共場合吹噓著自己的成就。
然而,一貫與特朗普不對付的《紐約時報》,卻在此時公開“打臉”,其甚至認為特朗普再這么搞下去,美中之間的實力差距將在四年內發生重大轉變。
那么,《紐約時報》究竟提出了怎樣的觀點?特朗普時代真的會成為中國超越美國的“分水嶺”嗎?
特朗普的“三把刀”,刀刀刺向美國自身
按照《紐約時報》的說法,特朗普上臺后,重啟對華高關稅政策,高額的關稅讓美國企業和消費者叫苦不迭。
數據顯示,美國制造業成本因此飆升15%,半導體設備交貨周期從12個月延長至20個月,供應鏈效率大幅下降。
更令人擔憂的是,全球供應鏈正在加速“去美國化”。
墨西哥對華出口激增47%,東盟已取代美國成為中國最大貿易伙伴,美國卻因高關稅壁壘淪為“高價孤島”。
但這種自損策略不僅未能遏制中國,反而讓美國消費者和企業承擔了高昂代價,通貨膨脹壓力進一步加劇。
更致命的是,美國在戰略上的短視,日內瓦中美經濟會談中,特朗普團隊執著于稀土出口配額等傳統議題,卻忽視了中國提出的數字貿易規則和6G技術標準等未來導向的議題。
中國已在137個高端制造領域實現技術突破,而美國還在為“19世紀的資源爭奪戰”耗費精力。
這樣的戰略錯位,讓美國在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新賽道上節節敗退,錯失定義未來的機會。
全球格局重塑
與美國的短視形成鮮明對比,中國正在加速崛起。
尤其是在技術領域,中國已經不再是追趕者,而是標準的制定者。
比亞迪市值已超越福特、通用和大眾的總和,其新能源車占據全球42%市場份額。
DeepSeekl大模型參數突破10萬億,國產EUV光刻機進入實測階段,標志著中國在半導體和算力領域的突破。
當特斯拉上海工廠全面采用中國產28nm車規芯片時,美國引以為傲的技術封鎖已形同虛設。
技術突破推動了產業升級,中國制造業正從“世界工廠”轉型為“規則制定者”,國際電工委員會83%的新能源標準由中國企業主導。
這種從“制造”到“智造”的雙重升級,不僅鞏固了中國的產業優勢,還為全球市場設定了新規則。
美國企業若想參與競爭,越來越需要遵循“中國標準”。
改寫全球秩序的“窗口” ?
未來四年,中美在制造業、科技和金融領域的分化將進一步加劇。
普林斯頓大學模型預測,若現狀延續,到2030年中國將占據全球45%的制造業產值,而美國占比將跌至18%以下的警戒線。
底特律的衰落正在全美蔓延:中國每下線4輛新能源車,就有1輛出口歐美,福特卻不得不將電動皮卡生產線遷往安徽。
這種制造業大分流,不僅是經濟份額的較量,更是全球產業鏈主導權的爭奪。
而在科技領域,中國的領先優勢正在從“跟跑”轉向“領跑”。
合肥量子科學中心匯聚216位全球頂尖物理學家,攻關1000公里級量子通信;深圳鵬城實驗室的“中國腦”項目已實現1.6E算力,領先全球。
相比之下,美國因削減超算預算,其最新E級計算機進度落后中國9個月,這在AI訓練領域意味著代際差距。
中國的AI實驗室已開發出前沿級推理模型,而美國仍在為技術封鎖的失效而懊惱,這種科技代際差,將在未來四年徹底改寫全球創新版圖。
除了科技方面,在金融領域,美元霸權的裂痕正在擴大。
2025年,人民幣跨境支付占比突破4.5%,沙特60%的對華石油交易改用人民幣結算,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放貸額激增280%。
全球130個國家央行已將人民幣納入儲備貨幣籃子,顯示出對美元體系的信心正在動搖。特朗普威脅凍結中國海外資產的言論,只會加速這一趨勢。
人民幣國際化不僅削弱了美元的金融霸權,也為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爭取了更多話語權。
結語
2025年的中美博弈,已不再是簡單的貿易戰或技術戰,而是一場關乎全球秩序的世紀較量。
特朗普的短視政策正在讓美國付出沉重代價,而中國以技術、產業和制度的“三重飛輪”加速崛起,構筑起不可逆的競爭優勢。
未來四年,中國不僅有望在經濟總量上超越美國,更可能在規則制定和標準引領上重塑世界格局。
參考資料
胡錫進:《《紐約時報》這篇文章,無論對美國人還是中國人都很有信息量》2025年5月19日
觀察者網:《“歷史學家回望:特朗普這個時期,正是中國趕超美國分水嶺》2025年5月19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