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陣風成為全球笑話的時候,美軍的F35也差點成為了全球笑話,美媒報道了美軍停止對胡塞武裝打擊的原因,那就是在對胡塞武裝開展軍事行動期間,數架美國F-16戰機和一架F-35戰機險些被胡塞武裝擊中。
美國知名軍事媒體 "戰區" 網站更是報道了 F-35 隱形戰斗機在實戰中驚險被防空導彈擊落的詳細經過。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國國防部官員向 "戰區" 證實,在代號為 "莽騎兵" 的軍事行動期間,一架隸屬于美國空軍的 F-35A 隱形戰斗機在執行對也門胡塞武裝目標的軍事任務時,差點被防空導彈擊落,導彈離得太近了,F-35不得不采取機動。
而這次行動,也暴露了F35的隱身造假。尾部設計存在問題,隱身性較差,尤其是F-35本身機身就粗大,再加上F-35進行打擊時需要打開彈艙門,增加了雷達反射面積,這直接就導致了被胡塞武裝的防空導彈給發現了。
實際上,F35的隱身性能一直飽受質疑,F-35的機身設計強調隱身性,但肥碩的機體導致氣動效率降低。
為了兼顧垂直起降(F-35B型號)和常規起降的需求,F-35的尾部結構較為復雜,隱身性能不佳,而且其尾部結構在高速機動時易產生氣流分離,影響操控穩定性。F-35在超音速飛行(超過1.2馬赫)時,尾部隱身涂層會因高溫和壓力起泡甚至脫落,使雷達反射面積顯著增大。美國海軍為此限制其高速飛行時間,要求每次超音速飛行不超過50秒,并降低推力以避免涂層損壞64。這一缺陷直接影響了其隱身能力的持續性和實戰價值。
除此之外,F-35的隱身涂層在惡劣環境(如高溫、高濕、高鹽的海上環境)中容易出現起泡、開裂和脫落問題。例如,英國軍方在測試中發現座艙蓋邊緣的隱身涂層在海上環境中極易起泡,導致隱身性能大幅下降。
同時,機身整體設計為容納內置彈艙和燃油系統,導致機腹曲線臃腫,外凸明顯。這種“圓潤”的機腹雖然有利于內部空間布局,卻在多個角度形成雷達波的強反射面,尤其是側向和仰視探測時,隱身效果顯著下降。
可以說,F35雖然在態勢感知能力上達到了五代機的標準,但是無論是超音速巡航、機動性還是隱身性能都存在問題。
同樣是常規氣動布局的殲35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盡管都是常規氣動布局,殲35整體線條簡潔流暢,機腹扁平化且棱角分明,減少了雷達波的強反射面;邊緣處理(如機翼前緣、進氣道唇口)采用連續鋸齒結構,進一步散射雷達波能量,顯著降低雷達截面積(RCS)。
而且和F35采用了隱身涂層不同,殲35其機身大量使用了新型隱身材料,這些材料能夠有效吸收和散射雷達波,進一步降低了被敵方雷達探測到的概率。
再加上F-35因追求短距/垂直起降能力,不得不采用單發大推力設計,導致進氣道彎曲度受限,發動機風扇葉片雷達反射抑制效果弱于殲-35的S形進氣道+隱藏式葉片設計。殲-35的DSI進氣道與機身一體化程度更高,不僅減少氣流畸變,還徹底遮蔽發動機壓氣機,從正面大幅降低RCS。
所以難怪就連美媒都承認,殲35才是美國人心中完美的五代機,美媒《國家利益》更是發文表示,不需要等到六代機,等中國的殲35量產以后,美軍在西太的制空權就要被終結了。
的確是如此,此次印巴空戰就說明了當代空戰已經發生了變化,只一套全球順暢指揮的通信系統,完全獨立自主的電子對抗、激光、高性能雷達、遠程精準打擊導彈等先進裝備生產能力。
一套強大的算力底座,完善的工業鏈和強大工業生產能力,強大的經濟支撐實力。
在這個基礎之上,那么五代機之間的較量,也可以打出代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