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人的創造力會被抹殺?科幻電影的未來又在何處?站在時代前沿,從入圍本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的《狂野時代》這部中國科幻片中的AI,到全球電影工業角度與AI共創,第7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的這場峰會講出了干貨。
戛納時間5月19日下午16:00-18:00, “科幻電影國際峰會”在戛納電影宮主會場 Main Stage舉辦。
作為戛納電影市場官方唯一科幻主題活動,該峰會以“科幻聯結世界,AI重構未來(New Opportunities for Sci-Fi Films in the AI Era)”為主題,匯聚頂尖電影人、創作者、科幻與科技專家,探討了AI時代下的科幻電影新機遇。
科幻、電影是人類共通的語言
但在AI時代面臨重新定義
▲ 陳楸帆
科幻與電影都是國際語言,因此科幻電影國際峰會的推出,是在AI帶來創作與產業變革的時代的一種呼聲。
世界上第一部科幻電影就誕生在法國,1902年,科幻電影先驅喬治·梅里愛用一部《月球旅行記》為世界電影打開了一扇通向無限可能的大門。
恰好,畢贛導演的新作《狂野時代》在最后時刻入圍今年戛納主競賽單元,作為一部中國科幻片,影片聚焦在人與AI的關系。
在峰會現場,作為《狂野時代》劇本顧問,陳楸帆稱之為“科幻詩電影”,他曾多次與畢贛導演探討意識本體問題,“當機器開始思考,那生命是什么?”從《狂野時代》展開,在峰會開場,陳楸帆作了“人工智能共創:中國科幻創作新機遇(AI Co-Creation: New Possibilities of Chinese Sci-Fi Creation)”主題發言。
陳楸帆從2017年開始就主動嘗試與AI共創,在其他人都擔憂AI會搶走自己飯碗的時候,陳楸帆卻用AI徹底解放了自己的創作,他說自己與AI共創開始寫歌、創作視覺藝術甚至開始創作電影短片,“工具不是創造力的終點,而是起點。”
科幻與電影,都在這個AI時代面臨一種迭代以及重新定義。
▲ 科幻電影未來展望
中國電影《狂野時代》在尋求人與AI的新的表達,法國電影《瓦朗索爾1965》(
Valensole 1965)則通過獨特的影像語言將法國史上最著名的第三類接觸事件搬上了大銀幕,導演多米尼克·費霍Dominique Filhol與制片人史蒂夫·熱內Steve René攜該片亮相"科幻電影未來展望"環節。
科幻是人類對于神秘與未知的向往,是科技文明時代的一種共同的敘事。
因此,制片人史蒂夫·熱內表示,以科幻為連接點,《瓦朗索爾1965》期待與中國觀眾見面,同時,期待以科幻打開中法文化交流的新局面。
科幻電影最敏銳感知AI
▲ 圓桌沙龍
焦雄屏是具有全球視野的華語電影監制,在主題為“AI重塑科幻電影工業(How AI is Reshaping the Future of Sci-Fi in Film Industry)”的圓桌沙龍上,她說如今的中國科幻電影在敘事范式上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表達。“相較于西方科幻作品對個人英雄主義的推崇,中國科幻電影更傾向于展現集體智慧與拯救人類的責任感。”
▲ 焦雄屏
在她看來,這種文化自覺性正是中國科幻電影最具價值的藝術特質。“純粹依靠創意和敘事本身,也依然能在內容和視角上帶來新鮮感,為科幻類型開辟更多元的表達空間。”
▲科爾·克利福德
Pickford AI聯合創始人科爾·克利福德也認為,“創造力始終是人類的專屬領域,AI與人類創造力的結合將是未來電影制作的關鍵。”。Beast Media Group聯合創始人及聯席管理合伙人亞歷克斯·巴德爾認為,AI技術正在推動“敘事民主化”,更多的人能夠深度參與到高質量內容的創作中來,實現個性化的藝術表達。
▲ 約瑟夫·布蘭德邁爾
Penned Pictures制片合伙人約瑟夫·布蘭德邁爾(Josef Brandmaier)也提到,AI可以幫助電影制作人更好地理解市場趨勢,但最終的創作決策仍然需要人類的智慧和直覺。
▲ 亞歷克斯·巴德爾
AI技術的發展創造出了新的機會和行業。電影行業需積極擁抱AI技術。亞歷克斯·巴德爾呼吁,電影行業需要適應這種變化,通過合作和創新來實現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科爾·克利福認為AI技術的發展需要電影行業從業者的積極參與。AI公司與電影行業從業者應加強合作,共同開發適合電影制作的AI工具,以確保技術的發展能夠真正服務于電影藝術的創作。“這種合作不僅有助于推動技術的進步,還能為電影行業帶來新的商業模式和創作機會。”
來自中國的AI科幻短片創作
贏得戛納MainStage全場掌聲
▲ AI科幻短片計劃
關于AI,本次峰會推出了一個重磅內容,就是中國AI領域代表平臺即夢AI推出的“AI科幻短片計劃”。
該計劃從3月發起,以“AI 共生奇觀”為主題,招募具有生成式AI視頻創作經驗的AI創作者,充分利用國內優秀科幻文本的創作基礎,聯動科幻世界、科幻文學館、八光分文化3大優質科幻創作平臺與機構,精選出近30個科幻文學IP,供AI創作者進行創作改編。
8強作品通過將AI技術與科幻電影創作深度融合,展示出了AI生成的超想象與視覺奇觀。劉子瑜的作品《探戈》(TANGO)斬獲“AI科幻短片計劃”第一名,史訓龍的作品《異影者》(The Shadow Watcher)榮獲第二名。
▲放映現場
“AI科幻短片計劃·獲獎作品放映與交流”環節,《探戈》(TANGO)、《異影者》(The Shadow Watcher)、《蚊子》(Mosquito)、《旅客》(The Passenger)和《第1001顆星球:AI重建地球檔案》(Planet 1001: AI-Reconstructed Terrestrial Archives)五部優勝作品,以及特別提及短片《E-spark》(E-spark)進行了專場放映,充分展現了AI技術在電影創作領域的創新應用與藝術潛力。
▲ 映后交流
映后,即夢AI“AI科幻短片計劃”評委陳楸帆、編劇/AIGC創作者劉子瑜與導演/CoreX-AI電影工作室創始人史訓龍共同上臺進行對話。
史訓龍深刻感受到即夢AI在視覺表達上的卓越表現:“AI可以根據簡單的描述生成具體畫面,讓創作者更直觀地呈現想象中的超現實、超科幻場景。這對提升溝通效率和明確創作方向有很大幫助。”
面對AI技術的迭代更新,劉子瑜呼吁新一代的電影創作者不斷自我更新、緊跟技術發展:“不同類型的影片都可以通過AI工具進行優化和完善。作為創作者,我們必須致力于打造全新的視聽體驗和更優質的創作流程。”
▲方勇
隨著AI技術的迅猛發展,電影工業正在迭代和升級。海絲(廈門)國際電影工業產業基地聯合創始人方勇作了廈門自貿區及海絲(廈門)國際電影工業產業基地的推介。他從平臺搭建、政策支持、影視拍攝基地建設、人才培養與學術合作與國際影視合作五個方面展開,全面介紹了廈門電影產業的發展現狀。同時,方勇帶來了廈門自貿區及“海絲電影工業產業基地情況及發展成果展示,他誠邀國際伙伴來中國、來廈門開展廣泛交流與合作。
中國目前唯一的科幻電影節展平臺——中國(象山)北緯30°科幻電影周也亮相峰會。北緯30°科幻電影周是中國影協科幻電影工委會成立后,于2024年推出的科幻電影主題活動,首屆主題即為“AI共生時代,擁抱青年與海”,從科幻電影創造營主打的AI×IP模式,到鼓勵青年導演融合AI進行科幻電影創作,北緯30°科幻電影周一直鼓勵青年電影人積極擁抱AI等創新技術。
策展人馬賀亮在“北緯30°科幻電影周推介”中表示,第二屆中國(象山)北緯30°科幻電影周即將全面啟動,在AI時代,北緯30°科幻電影周和科幻電影創造營立足科幻電影人才培養和項目孵化,積極開放國際合作,期待與全球青年科幻人才攜手,共同探索未來影像的無限可能。
以科幻之名,中國科幻再聚戛納;與AI共生,全球電影共赴未來。
在第7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科幻電影國際峰會,科幻電影成為打開電影產業革新、構建全球合作的新路徑,并融合中國AI在電影創作等領域的前沿優勢,共同推動電影藝術與產業創新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