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說:“家是一生讀不完的書,只有用愛才能讀懂它?!笨捎行├先伺踔活w“隔代親”的心,卻換不來孫子的親近,究其根源,往往藏在兒媳的溝通方式里。
老輩人常說“橋壞了有修橋的匠,心遠了要有暖人心的話”,孫子和老人親不親,關(guān)鍵看中間這人會不會“搭橋”。
一、兒媳從不主動“嘮嗑”:話不通,情就斷,孫子眼里你是“陌生人”
老話說:“隔代親,親又親,全靠中間有個‘傳話筒’。”
兒媳要是從不跟孩子提“奶奶爺爺有多疼你”,孫子壓根不知道老人的好。
見過太多兒媳,帶娃回婆家像“走流程”,老人想抱抱孫子,她在旁邊玩手機;老人給孩子買了新玩具,她連句“謝謝奶奶”都不教。
鄰居李奶奶就犯愁:“我每天給孫子疊千紙鶴,可兒媳從不跟孩子說,現(xiàn)在孫子見了我,跟見陌生人似的?!?br/>古人講“話是開心的鑰匙”,兒媳不把老人的愛“翻譯”給孩子,孫子哪知道老人心里裝著他?就像茶壺里煮餃子,有貨倒不出,親情早晚涼半截。
二、兒媳總在孩子面前“甩臉色”:大人鬧別扭,孩子跟著“斷親情”
常聽人嘆:“媽媽的態(tài)度,是孩子對長輩的‘晴雨表’。”
兒媳跟老人吵架后,當著孩子的面說“以后少跟你奶奶來往”;老人想給孩子喂口零食,兒媳一把推開:“臟死了,別吃!”
我表嫂就這樣“毀了”侄子和爺爺?shù)母星椋核庸闊?,每次回家都板著臉,侄子看媽媽不高興,漸漸也躲著爺爺?,F(xiàn)在爺爺想牽孫子的手,侄子直往后縮。
老輩人說“伸手不打笑臉人”,可兒媳的冷臉,比打罵更傷人心——孩子最會看臉色行事,大人之間的“硝煙”,早就在孩子心里筑起了“高墻”。
三、兒媳故意“劃清界限”:籬笆扎得太緊,親情長不出“藤蔓”
古人云:“籬笆扎得緊,野狗鉆不進?!笨捎行﹥合痹摹盎h笆”,把老人的愛也擋在了外面。
“我家孩子不用你帶,你那套早過時了!”“以后別給孩子買東西,我們不缺!”
同事張姐就吃過這虧:婆婆想幫她帶娃,她嫌婆婆“土”,每次都拒絕。后來婆婆心寒了,很少來看孫子,現(xiàn)在孩子五歲了,跟奶奶一點不親。張姐后悔:“早知道就不那么倔了。”
老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可再親的血緣,也經(jīng)不住一次次“拒之門外”——兒媳總把“界限感”掛嘴邊,卻忘了親情需要“越界”的溫暖,需要你來我往的“麻煩”。
老舍說:“一家人之間的理解和體諒,比什么都重要。”兒媳是連接老人和孫子的“橋梁”,橋通則情通,橋堵則情斷。
別總覺得“老人帶娃跟不上時代”,多講講他們年輕時怎么辛苦養(yǎng)大孩子;別總用臉色代替溝通,多教孩子喊一句“爺爺奶奶辛苦了”;別總把親情當“麻煩”,多給老人一個“被需要”的機會。
就像老百姓說的:“人心換人心,你暖我一尺,我暖你一丈?!眱合睂先硕喾葑鹬睾湍托?,孫子自然會從你身上學會“孝”和“親”——畢竟,孩子的眼睛,都在看著大人怎么做。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