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中國在世界水電舞臺剛剛嶄露頭角,如今已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水電開發大國。”
5月21日,國際大壩委員會第28屆大會在成都開幕。會議期間,國際大壩委員會主席米歇爾·利諾高興地回憶起2000年他在北京參加國際大壩委員會第20屆大會時的情景。
在感嘆中國變化的同時,米歇爾·利諾還特別盛贊了四川在國際壩工領域的引領地位。當前,全球氣候變化給國際壩工領域帶來哪些新挑戰?中國智慧與四川實踐又是如何應對這些挑戰的呢?
5月21日,國際大壩委員會第28屆大會在成都開幕。
中國智慧推動建設“更好的大壩”
水庫大壩是水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礎支撐。本屆大會的主題是“共同的挑戰、共享的未來、更好的大壩”。
中國大壩工程學會理事長矯勇表示,確定這個主題,很大的原因在于全球氣候變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水文環境,給水庫大壩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持續性帶來多重嚴峻挑戰。
中外專家學者濟濟一堂。
那什么是“更好的大壩”?
“應該是更安全、更智能、更有韌性,更具包容性,能夠與環境和諧共存,能夠支持周邊人群、社區的生計,更好應對氣候變化。”米歇爾·利諾認為,“更好的大壩”不只是技術上更先進,而是從環境、社會、經濟的角度有更高的可行性和兼容性。
而開幕式發布的《世界成都宣言:大壩在能源轉型和適應氣候變化中的作用》,有多位中國專家深度參與了起草工作,也對“更好的大壩”作出了回應。其中,關于保障人民免遭洪水災害和用水權益、提升糧食安全、大壩智慧運行等方面的論述,與中國關于水安全、糧食安全、能源轉型、江河生態保護的理念高度契合。
而在大壩建設方面,中國已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跨越式發展,中國建設者們攻克了高海拔、高寒、高地震烈度、復雜地質條件等一系列世界級筑壩難題。
“這是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在世界壩工領域的具體體現。”中國大壩工程學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當下全球正面臨著水資源短缺、洪水、糧食安全以及氣候變化等嚴峻的挑戰;在此背景下,需要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挑戰,建設“更好的大壩”。
本屆大會還設置技術成果交流宣傳區。
四川實踐正引領國際壩工領域
“幾天前,一些與會專家參觀了四川的在建水電項目,大家對此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國際水利與環境工程學會主席菲利普·顧博維爾表示,四川在國際壩工領域處于引領地位。
中外專家學者共同參觀技術成果展示。
為何是四川?四川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看地理環境。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四川是中國地質構造最復雜的區域之一,直面龍門山斷裂帶、川西高原凍土、喀斯特地貌等世界級工程挑戰,很多水庫大壩建設在高山峽谷、高原、高寒、高地震帶等復雜地域當中。
相關數據顯示,四川全省共建有各類水庫大壩8000余座,建成和在建的200米到300米級的超高壩,就有烏東德、白鶴灘、錦屏一級、雙江口等10余座,占到了中國超高壩總數的一半,讓四川成為全球大壩工程建設的主戰場和新技術的試驗場。
↑點擊圖片,進入《海報丨不愧是壩總!一起來,看四川的壩》
“這些四川的超級工程,不僅是國際壩工領域技術創新的典范,更為全球水資源管理、水能資源開發、水災害防控提供了寶貴經驗。”矯勇表示。
如今,大壩工程領域也正迎來新的變革。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宗亮看來,在全球能源結構轉型加速的背景下,水利水電行業正迫切需要從傳統設計向智能化、數字化轉型。“數智技術不僅是提升大壩工程設計質量和效率的關鍵工具,更是推動工程向韌性、綠色、智能方向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張宗亮說。
對此,四川也在深入踐行智能大壩的理念。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四川正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壩工領域全方位全鏈條應用,加快以智能化為標志的大壩現代化建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