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5月23日電 題:人水和諧!9萬多座中國“大壩”創多個第一
新華社記者魏弘毅、盧宥伊
“震撼!”“中國技術令人印象深刻”“期待加強合作”……這幾天,中國大壩迎來全球水利行業大咖紛紛點贊。
5月16日至23日,國際大壩委員會第28屆大會暨第93屆年會在四川成都舉辦,中國給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目前,中國已建成水庫大壩約9.5萬座,總庫容約1萬億立方米,大壩類型、大壩數量、高壩數量、水力發電裝機規模均居世界第一,壩工建設技術邁入世界領先行列。
水利工程建設,從古至今都是治水重點。從良渚先民設計高、低壩系統從事生產,到都江堰灌溉“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中國水利史的冊頁里,記載著水利工程保民安康的舉足輕重,蘊藏著銳意創新、因勢利導的治水智慧。
而今,面對全球氣候變化重塑水文環境、許多大壩設施老化等威脅,中國能為世界壩工領域提供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
安全,是大壩事業發展的生命線。
大會開幕式的創新獎評選環節中,中國三峽集團提交的項目“高抗裂低熱膨脹混凝土的研制及其在超高拱壩中的應用”拔得頭籌。項目相關成果已應用于烏東德、白鶴灘等水電大壩建設,將顯著提升大壩的抗磨損性能。
興修水利,安全奠基。通過關鍵技術突破與安全風險整治,我國近年來持續攻克雙江口水電站、東莊水利樞紐等工程建設難點,近5年實施約1.8萬座水庫除險加固,2022年至2024年連續三年水庫無一垮壩。
“中國在大壩抗震、高陡邊坡防護等領域取得的技術突破令人贊嘆!”伊朗專家洪賽里相信,通過借鑒中國經驗,更堅固、更能有效抵御水旱災害的大壩將出現在世界更多地方。
綠色,是大壩事業發展的底色。
“三峽工程產出海量的清潔能源,將為全人類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對于三峽工程的效益,國際水電協會首席執行官艾迪·里奇“逢會必提”。
據統計,2024年底,三峽工程累計發電量超1.7萬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準煤5.5億噸,減排二氧化碳14.9億噸。
將水力發電作為綠色清潔能源發展的重點領域、把維護河流健康生命作為大壩規劃設計的重要考量、精細調度水庫開展生態補水……我國正多措并舉,以大壩為媒介扮靚中國,也啟發世界。
大會開幕式上,水利部相關負責人發出倡議:堅持綠色發展,始終從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的高度推進大壩建設運行管理,促進人與河流和諧共生。
智能,是大壩事業發展的未來。
何謂智能大壩?是以物理大壩為基礎,具備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能力,實現工程智能運維和智能調度,有效保障工程安全和效益充分發揮的新型基礎設施。
大壩可以有多智能?金沙江河道上,白鶴灘水電站的“體內”有10萬多只各類傳感器。這些科技打造的“神經末梢”可以感知0.1毫米甚至更小的形變,讓大壩的應力、溫度等關鍵數據盡在掌握。
讓大壩“長腦”,中國有高招。隨著5G、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融入大壩建設,我國大壩的透徹監測感知、智能分析預測、前瞻決策支持等體系持續強化。
“在推進智能大壩建設方面,中國為全球樹立了標桿。”國際水利與環境工程學會主席菲利普·顧博維爾說,各國應通過技術手段,為老舊水庫大壩智慧化改造、推動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推進全球壩工事業進步,需各國攜手前行。
大會開幕式上,國際大壩委員會等組織共同簽署發布《世界成都宣言》,傳達出推進中國與世界在壩工領域相向而行的愿望。
“以本次大會為契機,期待更多中國領先的大壩施工技術與成熟的工程實踐經驗走向世界。”國際大壩委員會主席米歇爾·利諾說。
立足當下,面向未來。通過協力建設更安全、更綠色、更智能的大壩,中國智慧將助力全球治水故事更加精彩。(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