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在戛納電影節國際村中國館內,電影成為可跨山海的文化紐帶。從“跟著電影游中國”的沉浸式文旅敘事,到經由“揚帆出海與開門迎客:那些‘雙向奔赴’的中外電影發行成功經驗談”所潛藏的中國故事與世界市場關系,中國電影正以多元姿態編制與世界對話的經緯,探尋文化差異中最大公約數的未來可能性。
正文
法國時間5月15日至22日,在戛納電影節國際村中國館舉辦的系列主題交流會及圓桌會圓滿收官。來自海內外不同領域的電影人相聚于此,在中國電影與世界電影的互動中互通有無,感受不斷發展中的東方光影的當代活力,亦探尋其在世界電影語境中的發展可能。本次中國館系列活動可謂海納百川:在中國電影步入單片百億票房時代的背景下探討中外電影發行成功經驗;聚焦公益電影藝術創新與社會責任,解析公益電影的雙重價值意義;通過“跟著電影游中國”展現中國電影文化魅力的同時拓展其商業價值和社會效益,助力中國文旅走上國際舞臺的;合拍片背后的文化融合與全球合作新路徑;立足青年影人視野,講好中國故事,尋找正確路徑與自我表達等。
百億票房時代,何以重塑“中國電影”
法國時間5月20日在中國館舉行的“揚帆出海與開門迎客:那些‘雙向奔赴’的中外電影發行成功經驗談”主題交流會邀請法國Heylight公司合伙人、資深電影發行人Boris Pugnet ,法國巴黎政治學院教授、電影策展人法國知名電影記者與影評人Jean-Michel Frodo,覆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中國臺灣等地區院線及多平臺發行網絡的Encore Films創始人兼CEO、導演、制片人Joyce Lee,漢學家、中國電影專家Luisa Prudentino參加。來自不同國家的策展人、選片人、發行公司負責人、電影研究學者,從《哪吒之魔童鬧海》出發,探討中國電影進入單片百億票房時代對中國電影市場的影響。
在Jean-Michel Frodo看來,過去四十年中國電影在國際上的能見度不斷上升,《哪吒之魔童鬧海》代表了一種現象級的成功,以及基于此所進行的對于電影產業多樣性的思考;Joyce Lee肯定了《哪吒之魔童鬧海》在海外的發行表現,打破了好萊塢電影長久以來對東南亞市場的發行壟斷,引發了未曾見過的觀眾觀影行為,對影院特別是IMAX廳的經營困難起到救市作用。
Boris Pugnet則分享了《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的發行情況,在這部影片的發行過程中如何利用有效宣傳制造口碑效應,以及有地域針對性的宣傳物料對觀眾以及影片票房的作用,以法國觀眾為例,藝術片和好萊塢大片同樣受歡迎,但對于中國影片來說藝術路線反而商業大片路線更加順暢;Luisa Prudentino則從當下年輕導演的多樣化和個性化出發,分析他們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創作方式讓他們更強調個性表達而非集體風格。同時,對中國電影人來說,反應現實生活,從自身經驗中尋找靈感的創作很重要。
此外,到場嘉賓特別針對影片字幕進行探討,認為在不同國家配音與字幕對影片和觀眾的影響也十分重要。比如在大多數東南亞國家,觀眾更希望能通過影片原聲和演員具有情感性的表達來了解電影,而在這方面中國電影的發展和更迭速度很快。以及從海外發行經驗出發,掌握國際敘事是中國電影實現跨國傳播的重要方式,對國際發行的重視及針對不同地域觀眾的本土化物料制作亦能助力影片成功出海。
探討中國電影海外發行經驗之外,5月17日舉行的“合拍片的文化融合與全球合作新路徑”交流會側重合拍角度探索中國電影出海,以《月亮熊貓》《臥虎藏龍》等影片為例,結合主題進行合拍經驗、有關政策與關鍵要素的分享。
跟著電影游中國,構建世界交流語境
在5月15日舉辦的由國家電影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跟著電影游中國”主題交流會邀請中國電影基金會副理事長姜濤,中國電影制片人協會理事長焦宏奮,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副主席、秘書長余俊生,中國著名演員、制片人、北京七印象文化董事長梁靜,美國著名制片人唐娜·史密斯和法國著名導演菲利普·米爾參加。
交流會開始后,姜濤從電影出發,向來到現場的海內外影人介紹了中國館的發展歷史及其對中國與世界電影文化交流的窗口性作用,分享了“跟著電影游中國”此次落地中國館的意義以及中國館后續多個精彩紛呈的主題活動,并立足中國電影不同發展階段所取得的成績說明“高質量的內容、國際化合作與戰略傳播打破文化壁壘,讓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技術結合成為連接全球觀眾的情感紐帶。”
之后到場嘉賓分別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分享了對該主題的感受。焦宏奮表示:“電影是一種影像的旅游,通過電影了解一個國家、民族、人民的生活、表達人們的情感,是一種非常具有國際化的表達。”余俊生表示:“今年北影節啟動了中國電影消費年,文商旅體的結合成為最大亮點,我們希望電影真正地走進觀眾,并將北京這座世界歷史文化名城的過去與現在展現給更多人。”制片人梁靜則從《斗牛》《八佰》《東極島》等影片的制作故事出發,分享用一部電影帶動當地文旅建設的實際案例。
同時,美國著名制片人唐娜和法國著名導演菲利普分別從《臥虎藏龍》和《夜鶯》的制作經驗出發,分享自己通過電影認知中國山河之美好,并鼓勵更多人到中國拍攝影片,讓更多觀眾跟著電影一起暢游中國。
青年的自我表達,構筑世界電影未來
今年的中國館,青年電影人依舊占據話題的焦點。5月18日舉行的“青年電影人如何走上國際舞臺”圓桌會邀請知名電影學者、編劇、監制焦雄屏,東京電影節選片人、制片人市山尚三,圣塞巴斯蒂安電影節選片人、卡洛斯三世大學副教授Roberto Cueto,布里斯班國際電影節總監Sophie Mathisen,都靈國際電影實驗室總經理Mercedes Fernández Alonso以及青年導演景一、黃綺玲、祝新、羅兆光、廖書涵參加。
來自不同電影節的選片人與青年導演從作品出發互通有無,加強了各大電影節對青年導演的創作狀態的了解,也讓青年導演更清晰地理解電影節、國際基金與電影培訓機構等的支持方向和發展路徑。此外,焦雄屏從自身經驗出發分享青年影人走向國際化的方式,即從文化認同出發,從對本土文化的真實關注出發,不斷把這樣的聲音帶入國際平臺,形成自己的論述與網絡,從而讓國際電影圈真正聽見我們華語電影人的聲音。
5月19日舉辦的“青年影人創作談:中國故事的‘年輕化’講法及其可能性”交流會邀請本次青年電影全球推廣計劃·推薦人于適和三位入圍的青年導演景一、黃綺玲、祝新共同交流創作心得。無論是青年導演還是青年演員,在諸如戛納這樣的世界電影舞臺上,講述更多優秀的中國故事,以年輕人的視角來表達當下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三位導演也從青年創作者視角分享了自己影片的創作心得和對未來的設想。
以公益之名,談藝術、創新與社會責任
5月21日舉行的“影像的力量:公益電影的藝術、創新與社會責任”主題交流會作為中國館的壓軸活動,邀請本次“蒲公英公益行動”公益大使,國際知名演員、公益推動者林志玲,漢學家/中國電影專家路易莎·普魯登帶諾,中國青年導演、作家、編劇劉漢霖,中國青年制片人、團圓功勛志愿者劉笑塵,美國著名男演員文森特,Entre deux Marches電影節的負責人Giacomina Dussol共同參與。
交流會上,到場嘉賓分享自己對公益的理解,公益電影對自己的意義,選擇作品和角色的標準,以公益身份投身創作的時間,以及在參與制作一些公益電影時所遇到的中西方文化融合與碰撞。林志玲則分享了自己將公益理念與電影創作相結合的初衷和動力,她希望通過公益電影觸及“所有人”。在她看來:“也許一百個人中只有一個人聽到,一千人中只有一個人開始行動,那就已經非常不一樣了。所以最重要的是,當你知道這件事情后,不要漠視,只要愿意行動,就可能有所改變。我覺得公益電影最終的目標,是希望大家能夠一起行動,去構建一個沒有歧視的社會。”
責任編輯:任芯儀(EN06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