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日美新一輪關稅談判即將在華盛頓登場,火藥味遠比想象中濃。日本經濟再生擔當大臣、首席貿易談判代表赤澤亮正臨行前一句擲地有聲:“我們不會進行單方面讓步的談判。”這不僅是給美國的警告,也是對過去數十年日美“權力失衡型經濟對話”的一次警醒。
據NHK報道,赤澤亮正已于5月23日啟程前往華盛頓,準備開啟第三輪日美關稅談判。而此次談判,注定將是一場針鋒相對的較量。原因無他,美國擺明車馬要日本“配合”,而日本這一次,似乎不打算再低頭。
從表面上看,此輪談判將聚焦三個領域:擴大雙邊貿易、非關稅壁壘、以及經濟安保合作。聽起來是典型的“雙贏對話”模板,但在實際博弈中,卻更像是一場“美式壓價”與“日式應對”的公開較勁。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重返貿易強硬路線、全球供應鏈加速脫鉤、美元霸權再度橫掃新興市場背景下,日方此時喊出“不做單邊讓步”,顯然不是一句外交辭令那么簡單。
首先要明確的是,美國對日強硬關稅政策,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自特朗普2018年發起“301調查”以來,美方在汽車、半導體、鋼鋁等領域持續對日本施壓,要求其開放市場、擴大美國產品進口。而拜登政府延續了這一施壓慣性,盡管少了點“推特外交”的喧鬧,但在政策上依舊強硬。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近期內部文件就明確提出“對部分日本高附加值產品維持關稅杠桿”,以“換取安保與外交配合”。
而日本政府的態度則顯著不同。在前兩輪談判中,日方雖然未全面讓步,但始終在“避免正面沖突”的態度下妥協讓利。然而第二輪談判結束后,日本首相石破茂的一句“沒必要急于達成協議”,宣示著日方對這場談判的心理預期已徹底改變:從“求穩”轉為“拖延+博弈”。
有意思的是,日本國內正悄然出現“貿易政策轉向”的信號。一方面,日本企業界對美國高關稅早已怨聲載道,特別是在半導體材料、汽車零部件和精密儀器領域,美方要求日方限制對華出口、轉向對美依賴,嚴重擾亂日本本土制造鏈。另一方面,日本政界在安保緊綁美國的同時,卻越來越警惕“經濟主權流失”。赤澤亮正在出發前特意強調:日本對重新審視美方關稅措施的立場“沒有任何變化”,其潛臺詞就是:東京不再無條件跟隨華盛頓。
這其實也是對美國“脫鉤戰略”的一次反制嘗試。在當前美方加速推行“友岸外包”政策,要求盟友為其供應鏈“去風險化”讓路之際,日本意識到自己若不在經貿領域守住底線,最終不僅會失去對華市場,還會被綁上“美國產業替身”的戰車,陷入雙輸境地。
從另一個角度看,赤澤亮正的強硬發言也隱含著“輿論管理”的意圖。畢竟,自2023年以來,日本國民對日美貿易不平衡問題的關注度上升明顯。尤其是美國在削減汽車關稅問題上反復無常,在“農業產品進入日本市場”議題上步步緊逼,使得日本社會對政府“是否在出賣國家利益”產生質疑。而赤澤此番態度,某種程度上也在修補日本政府的“談判信譽”。
然而,美國當然不會輕易善罷甘休。第三輪談判前,美財政部長貝森特以“行程沖突”為由缺席,實則暗藏信號:本輪美方重點是施壓、非是協調。而代表美方出席的則是更具執行力的貿易代表格里爾團隊——這支團隊在多邊貿易機制談判中素以“策略強硬、節奏快速”著稱,意圖在短期內促成“具象成果”,以為國內選舉積累籌碼。
此外,美國內部目前也在重新激辯對日貿易戰略。民主黨一派傾向“階段互換”,即允許日本在新能源、環保產品中獲得關稅優惠,以換取在半導體、軍工、人工智能相關領域的對華出口限制;而共和黨則主張直接“打掉日方價格底線”,將其并入“美國產業安全戰略鏈條”之中。兩者雖策略不同,但目的都是讓日本妥協,而非平等互利。
但問題是,日本這一次真的愿意服軟嗎?赤澤亮正的講話已經說明一切:“我們不是來被命令的,我們是來談判的。”更關鍵的是,日本政府在內部準備談判底牌時,也在不斷對外釋放“拖延—再議—對價”的信號,換句話說,這不僅是一場經貿談判,更是一次意志試煉。
日美第三輪談判看似是關稅清單的協商,實則是雙方戰略定位與結構關系的重新校準。日本能否守住談判底線,不僅關系其自身利益,更關乎未來整個亞太經濟秩序中“小盟國”是否還能擁有獨立議價的能力。赤澤亮正放話“不單方面讓步”,說出了東京的底氣,也暴露了美國霸權博弈的新焦慮。一場沒有硝煙的“高壓經濟戰爭”,正在華盛頓會議桌上悄然展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