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石破茂又一次撥通了特朗普的電話,但這一次,不是為了聯盟,不是為了合作,而是為了減稅。5月23日,在第三輪美日部長級關稅談判即將登場之際,這位日本首相主動回應了特朗普發起的通話請求,用盡外交辭令表達“期望達成共識”,換來的卻依然是熟悉的回應:美國關稅不撤,逆差必須減。45分鐘的通話,仿佛一場政治自白:在“美日同盟”的語義背后,日本經濟主權的真實處境早已被壓得喘不過氣。
這場通話具有極強的象征意義。美國自4月初啟動“對等關稅”政策后,日方反應頗為克制,但面對24%的關稅稅率全面落地、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態度強硬、日本汽車產業持續承壓、鋼鐵和高端制造業瀕臨失衡,日本政府不得不開始“放低身段”以圖斡旋。這場電話顯然是石破茂的“破冰嘗試”,但從通話內容看,特朗普依然牢牢掌握主導,所謂“雙方確認合作、共建雙贏”更像是一種外交場合的自我安慰。
實際上,日本此刻的處境是極度尷尬的。作為美國亞太最重要的軍事盟友、日本海上力量在印太戰略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但在經濟議題上,華盛頓顯然沒有任何“同盟優惠”的概念。所謂“對等關稅”,本質上是單邊霸凌。日本是美國最大投資國之一,2024年對美直接投資達690億美元,反哺美國本土就業超過52萬人,但特朗普政府毫不猶豫地將其列為“懲罰對象”。其原因很簡單,日本是個好捏的軟柿子,不敢對抗、不敢退群、不敢硬碰硬。
日方談判代表赤澤亮正本月初已赴美磋商,但一無所獲。美方拒絕就汽車、鋼鐵等關稅展開具體談判,甚至拒絕承認“對盟友豁免”的可能性。這說明“對等關稅”的本質,并不是關于貿易平衡的技術問題,而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政治勒索。特朗普清楚地知道,日本既不可能大規模報復性征稅,也不會真正選擇“脫美”自救,其經濟命脈早被美元結算體系和高端供應鏈結構所捆綁。所謂“合作”,只是日方單方面提供代價,美方坐收籌碼。
從這次通話可看出,日本政府的策略是用“投資換關稅”,試圖通過加大對美投資、提升本地雇傭率等方式緩和美方壓力。石破茂在通話中強調“相較于關稅,更應注重投資”,試圖將談判語境引導到“共贏創造就業”的方向。這種邏輯在經貿教科書里確實成立,但對眼下這屆華盛頓政府來說,全無吸引力。特朗普當前所需要的,是“讓美國看起來贏了”的外交成果,而不是結構性改革。削減逆差才是白宮的關鍵詞,至于日本如何“注重投資”,關他什么事?
日本仍期待在下個月G7加拿大峰會期間舉行石破—特朗普的“面對面會談”,試圖用高級別會晤帶動議題突破。問題是:這種“首腦外交”在本屆美政府中已接近虛化。前兩輪的日韓貿易對話均以美方冷對、結果空洞告終,哪怕面對歐盟,美方也只是臨時延緩關稅,而非真正妥協。更別說日本這種在“脫鉤博弈”中全線依附美國的國家,其談判籌碼幾乎為零。
其實,日本國內對“對等關稅”的不滿聲浪已經持續升高。東京證券界對汽車股普遍下調評級,豐田與日產甚至開始規劃“避關稅路徑”的應急投資布局;中小制造企業則連連抱怨美國“收稅不收貨”,已經影響出口排單與生產節奏;輿論場上,更有批評直指石破政府對美“軟弱至極”,一再妥協卻毫無回報。
但石破茂敢硬起來嗎?恐怕不敢。他本就是在美方支持下登上首相之位,對美戰略依賴早已根植于內閣、執政黨乃至外務省官僚群體中。當前所謂“經濟自立”的口號,也多停留在論文與學者語境,面對真金白銀的市場關稅,美國一句話便可讓“同盟”變成“被割的韭菜”。
這種結構性困境背后,是日本對美國幻想的再一次破裂。在傳統安全體系中,日本把對美依附視為保護傘;而在經濟現實中,美國卻把日本當作提款機。這不是“矛盾”,而是徹頭徹尾的依賴病。日本沒有中國的體量、也沒有歐洲的談判能力,面對特朗普式關稅訛詐,只能不斷騰挪國內資本、動員政治姿態換取喘息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