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晨霧里,竹筏穿行如 20 元人民幣上的水墨留白,卻被密集的游船切割成碎片 —— 黃金周的江面比早高峰更堵,竹筏、游輪、沖鋒舟擠作 "水上停車場",游客鏡頭里的山水總帶著現代版 "赤壁之戰" 的喧囂。
01
手握兩江四湖、銀子巖溶洞、漓江游船等核心資源的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近五年交出 "虧損近 10 億" 的成績單。2024 年單季虧損 2.11 億元,相當于日均燒掉 55 萬元,同期游客量從 2019 年的 899 萬人次跌至 568 萬,甚至不及 2015 年水平。陽朔某導游透露:"從前旺季游船票要搶,現在開船前還能打七折。" 作為支柱的銀子巖、資江天門山等景區客流持續下滑,連《桂林千古情》這樣的頭部演出也難挽頹勢,印證著 "一流資源、二流運營、三流收益" 的尷尬現實。
02
"桂林山水甲天下,消費套路甲天下"—— 西街啤酒魚館里,本地 58 元 / 斤的劍骨魚,游客賬單上變成 138 元,一條魚輕松破 300 元;桂林米粉 "陰陽菜單" 更顯魔幻:本地人 5 元一碗,游客得花 15 元,老板美其名曰 "會員價體系"。低價游陷阱如影隨形。2018 年 "8 元團費配白飯腐乳" 事件曾震驚全網,2025 年仍有 "40 元 4 天 3 晚游" 的游客被拉去玉器店強制消費。景區管理同樣槽點滿滿:象鼻山免費開放后,想進最佳觀景臺?先買 38 元文創咖啡;遇龍河景區節假日堵成停車場,村民化身 "野導游",指揮停車收費 50 元 / 輛。
03
桂林的困境,是傳統旅游模式的集體 "水土不服"。當年輕人追捧 "Citywalk" 和 "度假式旅游",桂林仍依賴游船、溶洞、演出 "老三樣"。某旅游博主吐槽:"跟團像趕場子,上午坐船下午看洞,晚上被拉去看演出,山水詩意全被購物店消解。"對門票經濟的過度依賴成為致命傷。2018 年門票降價后,桂林旅游 2019 年上半年凈利潤暴跌 70%,2024 年游客人均消費 1228 元,比廈門低 20%。即便推出 "一票游三日",也難掩配套服務短板:高端住宿稀缺、夜間消費單一,游客戲稱 "白天看山水,晚上回酒店數星星"。
04
轉機藏在變革中。陽朔低空旅游異軍突起,直升機、熱氣球項目年接待 15 萬人次,創收 5000 萬元;遇龍河景區的 "智慧大腦" 系統,通過 AI 實時分流游客,還能按偏好生成徒步、騎行等小眾路線。最驚艷的是象鼻山免費后,周邊咖啡館、手作工坊爆發式增長,形成 "免費景區 + 體驗消費" 的新生態。國際游客的選擇提供了新思路:2024 年陽朔入境游客量激增 200%,他們更愿花一周時間徒步漓江、學做桂林米粉。桂林順勢推出 "低空 + 文旅" 模式,游客可通過大疆機場 2 系統操控無人機航拍,或用 AR 掃描巖石了解喀斯特地貌成因。與人民網合作的 "AI 桂林" 大模型,更將實現 VR 穿越《印象?劉三姐》場景的沉浸式體驗。
05
站在興坪古鎮的老碼頭,夕陽為漓江鍍上金邊,與二十元紙幣上的風景別無二致。不同的是,竹筏上的年輕人不再執著于打卡,而是打開直播分享山水;遇龍河畔的民宿里,游客圍坐學習扎染,茶香與槳聲共同譜寫新的旅行敘事。桂林的探索啟示行業:頂級資源從不是護身符,唯有跳出 "門票依賴",在智慧服務、沉浸體驗、多元消費中找到平衡,才能讓 "甲天下" 的山水,真正成為游客心中 "值得再來" 的遠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