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晚,韓國總統大選首場電視辯論在首爾拉開帷幕。這場以經濟議題為主的交鋒,卻因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一句“韓國不應介入臺海問題”的舊論,意外演變為一場關于“親華還是親美”的外交攻防戰。正當觀眾以為這場120分鐘的辯論將圍繞“克服低增長”展開時,國民力量黨候選人金文洙突然拋出一枚外交炸彈:“李候選人曾說‘臺灣海峽的事與韓國無關’,這是否意味著我們要背棄韓美同盟?”
改革新黨候選人李俊錫隨即補刀:“若美國因此冷待半島問題,韓國該如何自保?”兩人一唱一和,試圖將李在明塑造成“威脅國家安全”的“親華派”。面對圍攻,李在明毫不示弱:“外交應以國家利益為基準,而非情緒化站隊!”他重申,韓美同盟是安全基石,但“把籌碼全押給美國,等同于放棄戰略自主權”。這番表態看似中庸,卻暗藏鋒芒——直指尹錫悅政府過去三年對美“一邊倒”政策導致中韓、俄韓關系惡化的教訓。而在其他議題上,雙方的矛盾也異常突出,李在明主張不要急于和美國達成協議并結束談判,最重要的是以國家利益為中心。
金文洙則認為,應立即尋求與美國達成協議,只有取得美國信任才能加強韓美關系,并表示當選后將舉行韓美峰會?;鹚幬蹲顫獾臅r刻,出現在李在明反擊金文洙的質問:“你們張口閉口‘美國怎么看’,為何不問‘韓國需要什么’?”現場鏡頭捕捉到金文洙瞬間僵硬的臉色,這一幕隨即在社交媒體瘋傳,被網民戲稱為“靈魂拷問”。
這場圍攻絕非偶然。自冷戰以來,韓國始終在“安全靠美國、經濟靠中國”的夾縫中掙扎。尹錫悅政府時期,韓國不僅加入“芯片四方聯盟”圍堵中國,還在臺海問題上附和美日,最終導致中韓貿易逆差飆升至400億美元。民眾的憤怒在2024年底爆發:30萬人上街抗議“親美賣國”,SK集團董事長公開警告“中國才是經濟未來”。李在明的主張,正是對這種失衡的修正。他提出“三不原則”:不主動介入大國沖突、不制造新敵人、不放棄對話權。這種務實路線雖受中間選民歡迎,卻觸動了保守派的敏感神經,在“非黑即白”的選舉邏輯下,任何對華緩和姿態都可能被污名化為“背叛”。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韓國社會對“國家利益”的認知分裂。保守派將“親美”等同于安全,進步派則強調“靈活外交才能生存”。這種撕裂在辯論中暴露無遺:當金文洙高呼“必須緊跟美國”時,李在明反嗆:“尹錫悅把韓國變成美國附庸,這就是你們要的‘國家利益’嗎?”
李在明當前支持率超50%,遠超金文洙的30%,這本應讓辯論失去懸念。但美國因素讓局勢復雜化。李俊錫在辯論后揚言,要用“炒作臺?!弊鳛樽柚估钤诿鞯摹氨貏倥啤?。這種操弄雖顯拙劣,卻可能動搖部分擔憂“美國拋棄論”的選民。不過,尹錫悅的失敗教訓猶如一面鏡子。其任內因盲目親美導致外交、經濟雙輸,最終遭彈劾下臺。首爾大學政治學教授樸哲浩分析:“韓國選民已認清,在中美間‘走鋼絲’雖難,但‘單腳跳’注定摔得更慘。”
這場辯論暴露出韓國正站在歷史十字路口:是繼續做大國博弈的棋子,還是探索戰略自主的新路?距離6月3日投票僅剩半月,選戰焦點已從政策優劣轉向身份認同。正如《東亞日報》評論所言:“‘親華’圍攻戰本質是韓國對自身定位的迷茫——當我們談論國家利益時,到底在談論誰的利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