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網評論員 李嘉宇
三支中性筆經過幾分鐘組裝,就成了一把能擊倒塑料瓶的“迷你狙擊槍”……據近日《法治日報》報道,社交平臺上流行的“中性筆槍”制作教程引發社會關注。
圖片源于網絡截圖
視頻中,博主將普通中性筆拆解后重組成可發射的迷你“筆槍”,并標榜“超高仿真度”“好玩不傷人”。此類內容在短視頻平臺傳播甚廣,吸引大量未成年人模仿,背后潛藏的安全隱患令人憂心——筆芯彈射意外擊穿眼角膜、扎傷手掌等新聞屢見不鮮。
更令人擔憂的是,平臺推薦算法的加持很有可能使相關隱患呈幾何數增長——博主通過炫酷的演示和“學校可做”的標簽變相鼓勵青少年模仿,有學生甚至將此類改造視為“技術流”爭相“學習”。眾所周知,未成年人缺乏風險預判能力,當“筆槍”成為校園里的一種“社交貨幣”,他們很難意識到,手中的“玩具”隨時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事故。
從“牙簽弩”“蘿卜刀”到如今的“筆槍”,近年來,類似的危險“創意”不時現身校園,整治這些亂象,不能止步于下架幾個視頻,還要有更綜合的考量,研究更能治本的辦法。
對青少年來說,“堵”并非長久之計,他們的好奇心需要合理引導。學校與家庭應加強安全教育,通過科學實驗、手工制作等課程和活動,滿足孩子們的探索欲。社會亦應提供更多安全、有趣的創意空間與活動,吸引孩子們參與。
“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人們不希望看到的是,“天使”帶刺甚至長出獠牙,社會有責任給孩子穿上護甲。在激發創造力與保證安全性之間,安全恐怕還是第一位的。
來源:中工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